当医生说出"再继续可能瘫痪"的诊断时,18岁的全红婵第一次感受到了比十米跳台更深的恐惧。这个曾在东京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少女,如今正面临职业生涯最艰难的抉择——是咬牙坚持,还是暂时退场?
时间回到2021年夏天。14岁的全红婵以黑马之姿横空出世,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五个动作三个满分,以466.20分的创纪录成绩夺冠。湛江农村走出的她,用"想赚钱给妈妈治病"的朴实愿望打动了全国人民。那时的她身高仅1米43,娇小的身躯在空中划出完美弧线,被媒体誉为"跳水天才"。
然而竞技体育的残酷很快显现。进入2024年,全红婵迎来了迟到的青春期发育。短短数月间,她的身高窜至1米60,体重增加8公斤。这对普通女孩是成长的喜悦,对跳水运动员却是严峻挑战。十米跳台上,每增加一公斤体重,入水时关节承受的冲击力就增加数倍。
更棘手的是,长高的身体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动作记忆,曾经轻松完成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动作,失误率从5%飙升到43%。
国家队教练组立即调整了训练方案。每天清晨4点的训练馆里,全红婵不再进行高强度跳跃,转而进入为期三小时的高压氧舱治疗。康复师为她定制了特殊的按摩方案,营养师严格控制饮食,心理辅导师每周进行两次疏导。这些专业保障团队的努力,远比观众看到的领奖台时刻更为艰辛。
五月的选拔赛上,全红婵多次出现动作失误。医疗检查显示,她的脚踝积液量达到正常人四倍,腰椎间盘突出已达临床干预指征。当队医严肃警告继续训练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时,这个向来坚强的女孩第一次在教练面前落泪。"我还想跳",这句话背后,是无数运动员都曾经历的职业困境。
退赛决定公布后,网络舆论迅速两极分化。有人指责她"忘本""耍大牌",却选择性忽略了她每天训练结束后,需要队友搀扶才能走回宿舍的事实。更鲜为人知的是,即使在休整期间,她仍坚持观看比赛录像,在陆上训练器保持水感,这份执着与东京奥运前并无二致。
在体育科学领域,青春期发育被称作"冠军杀手"。据统计,约67%的女子跳水运动员在身体发育期遭遇成绩滑坡,其中近三成因此退役。全红婵的师兄谢思埸曾因生长痛整整两年无法系统训练,最终在里约奥运夺金。这些案例都印证着一个职业规律:顶尖运动员的成长,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童话。
如今的全红婵正在接受德国运动医学专家的远程会诊。她的社交媒体简介悄然改为"中国跳水队队员",而非从前的"奥运冠军"。这个细微变化,或许正预示着一个职业运动员的成熟——荣誉属于过去,未来需要重新出发。
体育精神从不是"带伤坚持"的悲情叙事。当18岁的全红婵选择按下暂停键,她实际上完成了比夺冠更艰难的挑战:在全民期待与身体健康之间,做出了真正专业的抉择。这种勇气,或许比金牌更能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价值。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