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领奖台上那个叫迈娅·马内扎的冠军,当众否认自己与中国有任何关系时,多少看着她长大的家乡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一个被中国基层教练从东北田埂里发掘、用十几年心血培养的举重选手,披上他国战袍夺冠后第一件事竟是割裂血脉根源,这种背弃比丢金牌更戳人心窝子。
黄皮肤黑眼睛站在聚光灯下,张嘴就是“我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北腔调,这画面本身就荒诞得刺眼。
辽宁阜新农家院里挑水劈柴练出的力气,省队训练房洒下的汗水,国家经费支撑的营养补给——这些痕迹不是换个名字就能抹去的。
尤其那句“没在中国训练过”的彻底切割,把最后一点体面都撕碎了。
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本不稀奇,但吃了米却骂娘的行径,任哪个普通观众看了都得摇头。
当时铺天盖地的骂声里藏着更深的失落。
老百姓其实明白运动员追求更好的发展平台,当年何智丽改籍日本打球也没激起这么大水花。
但姚丽踩中了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你可以代表别国争金夺银,却不能把培养你的故土说成陌路。
当她对着中国记者镜头斩断来路时,伤的是无数基层教练、队医、陪练的付出,是那些真金白银投给体育事业的纳税人的信任。
后来听说她过得不太顺。
兴奋剂污点毁了职业生涯,改过的洋名也没带来新荣光。
老家人提起她只剩一句叹息:那丫头力气是真大,可惜心思走岔了道。
现在偶尔有体坛新星冒出,评论区总有人半开玩笑提醒“可别学姚丽啊”。
你看,一个名字成了某种警示符号。
竞技场上的输赢终会被新纪录刷新,但做人的底线永远刻在口碑里。
家乡水土喂大的苗子,转身时该记得根扎在哪儿。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