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之间的第三轮贸易谈判尚未开启,风暴却已悄然积聚。
就在7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喊话中国,提出两个不可能要求。
同时他还附上一道带刺的“威胁”。
如果中国不同意,将面临100%的惩罚性关税。
这不是第一次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但这次不同,因为要求的内容,已经直接碰触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底线。
当谈判还未落座,姿态已剑拔弩张,局势愈发趋于失控。
而这背后,其实展现出了美国在全球贸易战中的孤立、自伤和焦虑。
美财长贝森特
荒唐的要求
贝森特的发言明确无误。
中国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否则就准备迎接100%的“二级关税”。
不仅如此。
他还鼓动欧盟等盟友一同加入施压行列,仿佛要形成一个“全球围堵中国能源合作”的战线。
但问题是,这两件事,中国根本不可能答应,也没有理由去答应。
中国进口哪国的石油,是完全正常的国家间经济行为。
这不是美国能说了算的事,更不是谁“看不惯”就能干预的领域。
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已有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历史。
从原油采购到联合炼化设施,早已构成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退出俄油市场,反而给中国留下了更多谈判和价格主动权。
换句话说,俄罗斯与伊朗石油,不仅稳定、便宜,而且安全,凭什么放弃?
能源管道
再者来说,让中国不买俄油伊油,是要转而高价购买美国页岩油?
可美国的石油供给,价格浮动大、出口结构不稳。
更何况从中东、俄罗斯来的油通过管道和短航线运输,成本远低于美油的长程跨洋。
同时,美油几乎不配合亚洲的重油需求结构。
这种“掏钱买不合适的东西”的提议,本质上就是把贸易变成勒索。
毫无疑问,这两项要求既不合理,也没有操作空间。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美国希望用不可能的议题去制造谈判筹码,以压力换让步。
这种策略或许在小国身上奏效,但放在中国这边,只会激起更多的坚决反对。
信源:观察者网 2025年7月22日 关于“美财长竟威胁:中国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得谈谈”的报道
信源截图
美国的算盘打错了
我们不能只看美国说了什么,还要看他们为什么突然说得这么急、这么狠。
这场“喊话”其实是建立在美国过去几个月中,在全球贸易战中接连失利的背景上。
早在此前几个月的谈判时,美国便尝试用所谓“对等关税”施压中国。
同时还希望借助盟友形成合围之势,但现实非常骨感。
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税战
欧盟抵制汽车关税,拒绝追随美国对中国制造的打压,日韩则在芯片出口限制上态度暧昧。
加拿大、澳大利亚更是表现冷淡,迟迟不肯表态。
包括五眼联盟内部,对华态度都开始出现战略分歧。
在“朋友都不听话”的情况下,美国只能独自上阵。
而这正是贝森特此番“高调喊话”的真实动机。
他试图把原本的双边经贸谈判,扯到能源、安全乃至地缘政治的层面。
并用关税大棒堵住中国的能源咽喉,逼迫中国在贸易上让步。
但遗憾的是,美国打错了算盘。
冯德莱恩和特朗普
要知道,中国可不是“赤手空拳”在面对美国。
稀土就是典型例子。
这些对高端电子、军工、绿色能源不可或缺的稀土资源,中国掌握了全球60%以上的产能。
一旦中方收紧供应,美国从军舰雷达到电动车电机都将受到连锁打击。
今年上半年,7类稀土金属和高强磁体列入“许可出口清单”。
这等于说中国已做好“精准反制”的准备。
另外,中国并没有像美方设想的那样,担心被脱钩。
事实上,反而是美国企业在脱钩议题上表现得更为焦虑。
苹果、英伟达等一些美国科技巨头们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反复表达,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英伟达
而特朗普政府虽然口头强硬。
但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在是否加税、是否推进制裁方面内部观点分裂,矛盾明显。
这不是“谈判桌上讨价还价”,更像是“嘴上吵架自相矛盾”。
就在贝森特喊话前后,三件与中国有关的大事件,几乎同时发生。
可以说,每一件都让美国高层坐立不安。
中国
第一件事: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持仓降至7500亿美元以下。
这个数字听起来或许平淡,但背后的意义非同小可。
作为美债最大持有国之一,中国的减持引发连锁反应。
包括英国、日本、韩国等美债主要持有国纷纷开始“跟风”抛售。
他们担心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债暴跌后自己手里的“票据”变成废纸。
一旦中国抛售变成趋势,美联储将面临极大压力,而美国国内债务结构也将更加紧张。
美债压力
第二件事:冯德莱恩确认将于7月24日访华。
据悉,她这次访华并非礼节性寒暄,而是带着贸易顺差与供应链安全等议题而来。
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合作意愿强烈。
哪怕冯德莱恩曾在俄乌议题上与美国立场一致。
但在实打实的经济利益面前,欧盟更清楚中国市场、原材料、物流与制造是欧洲经济复苏无法绕过的部分。
第三件事:中国将举行大阅兵,普京、东盟多国元首或将出席。
在全球政要纷纷出席的情况下,这场阅兵的意义已经超越军事仪式。
说实话,更像是一场“国际关系秀场”。
尤其是在日韩、澳等美国传统盟友近期释放出对华靠拢信号后,美国的“孤立症”似乎正在显形。
这就证明,美国一再把谈判变成威胁,把贸易当作政治工具,最终不仅逼不了对手低头。
反而把自己推向了更尴尬的地位。
普京
结语
从关税战到稀土战,从制裁名单到油气谈判。
美国提出的“交易条件”次次都带有不平等、不现实的色彩。
每一次看似谈判,其实都是试图施压,每一次喊话,其实都隐藏焦虑。
从4月的对等税率到如今的“石油封锁”,这已不再是正常博弈,而是某种程度的战略迷失。
中国不会接受这两个“不可能的条件”,也不会让贸易主权沦为谈判筹码。
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中国“有没有合作意愿”。
而是美国何时才能回归理性,放下那根挥了太久的“大棒”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