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这个名字,如果随便放到三国的版图上,谁都会觉得分量够足。他是汝南袁氏的人,官宦之家,祖上堆叠起来的关系网那是张口闭口就是三公四世!可他本人倒没有这样高高在上的架势。袁绍的生母只不过是个婢女,这个点放在古代是硬生生给人贴了层身份的标签。外人怎么看都知道他也不算那种一出生就顺风顺水的主?偏偏就靠自己还真杀出了条路。
少年袁绍模样端正,仪态出众,这种外貌没办法装。他小时候倒不是没人注意,很早就给贴了个“温文尔雅”的标签。那会儿他干的事也不复杂——养望,讲白了就是到处结交人脉。比如张邈、何颙、许攸这些都不是泛泛之辈。那时的袁绍明显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下棋。你说像个隐士,倒不如说是给自己攒人品。瞧着没什么后台,实际上关系网已经扑得密不透风,真能藏啊!
政治风暴卷过来,党锢之祸横着走。普通士大夫都得猫着,一不小心头就落地,袁绍倒好,专门管那些倒霉蛋,藏党人,帮人躲避宦官的追杀。这会儿拼的其实还真不是血气方刚,而是敢。他敢赌背景,也敢赌命。要不是朝堂上还有自己叔父袁隗罩着,指不定哪天就被宦官给做掉了。袁隗天天骂他,也没真下狠手。有些时候家族的力量就是能保证你有张牌可打。
黄巾军一闹,局势开始松动。朝廷左右不是人,索性一刀切,党禁取消,袁绍一跃成为大将军何进的心腹。这招“顺势而为”真不是人人可以的,站队快一步、慢一步都不行。做了西园八校尉以后,袁绍终于算是自己抓住点硬权力了。这才有起点,这才好说大事。
何进遇害,宫中局势翻云覆雨。有人认为袁绍当机立断,其实他也是推着形势走。宫变的时候,他与袁家的人杀了两千多宦官。那些血污、残余势力,历史上都避而不谈,实际情况绝不比任何宫廷剧轻松。真正的冷门在于,这场“清洗”给董卓腾出了位置,似乎没人意识到,一刀两断实际上也断了自己的退路。
董卓得势后直接废帝,挟持天子。袁绍选择离开,他不是没想过硬碰硬,只是没这个资本。天下诸侯都在观望,袁绍号召各路人马举兵讨董。有人跟,有人只是看个热闹。有一说一,这种时候没多少人真敢冒头,袁绍偏敢。他敢站起来,说明不是所有人都怕死。
冀州之地宏大,兵粮充沛,这才几年时间袁绍就把原来群雄割据整理成一盘棋。冀州扫平,山寇归顺,连公孙瓒这种硬茬都给他抡下去了。这个结果讲出来好像顺理成章,可真的细数,河北是块难啃的骨头。能让文丑、颜良这些猛将在身边用心卖命,袁绍还真不是嘴上说两句,背地里总归有让人服气的地方。
有人说他优柔寡断,可如果没有纵观全局的本事,哪能让一群各怀鬼胎的谋士在麾下?沮授和田丰,两人观点相左,袁绍左右平衡,比谁都会做人。连许攸那个油滑的,也能让他“归心”。这些人可不是随便就能驯服,靠关系是远远不够的。
另一方面,曹操的翻盘也是从袁绍手下开始的。两人同为“西园八校尉”,袁绍那会儿其实还是姜,换了天时地利,曹操后来者居上,官渡之战把袁绍打崩了。可真说起来,开头谁能料到结局?
曹操占据兖州,名义上奉天子。说白了也是照葫芦画瓢,不过他更会利用诏令指责袁绍割据。曹操试探性地让袁绍做太尉,自己坐大将军,等着看袁绍什么反应。袁绍不服辞官,曹操才“识趣”让出位置。这种你来我往,生生让原来的局势变得更加难捉摸。
官渡真正分胜负,其实是许攸的背叛。这种宫斗大戏哪朝哪代都有,把内讧送给对手才最致命。曹操本就危如累卵,手头粮草一点都不富裕。许攸一溜烟投奔曹操,说了句关键的话:其实袁绍的粮草也快没了。这才是打翻天的那个点。
粮草已断,五千人夜袭乌巢,结果就是大军崩溃。说到底,曹操这波吃的就是命。没退路、只拼死,居然成了。前线张郃、淳于琼这些都不是软柿子,但一个倒了,一个失了主心骨,风向立马转了。
所以说官渡之战袁绍真没做错什么?看着他调兵遣将,有板有眼,临事不乱。可怎么就输了?怎么就变成“窝囊废”了?是不是天意!史书说他好谋无断,真有那么绝对吗?
事实是,袁绍最后没能按照预期收获成功。他不是不会指挥,而是种种偶然全砸到自己身上。打仗总得有点运气吧,说实话,那一年谁挡得住许攸反水?也许不能都怪袁绍。
更离谱的是,官渡之后袁绍其实没一蹶不振。他本身依然有实力,河北士族对他维持着温情。他病倒之后,仅用两年。倘若多活几年,谁说没有翻盘?结果都知道,他没熬过第二年。后面是曹操的天下,这点是铁定了。
袁绍一死,河北乱作一团。曹操花了整整七年才算把原来袁氏的势力清理干净。真若袁绍如某些人口中那般一无是处,他的儿子们不至于还能对抗曹操那么久。有的分析说,他的失败全因意志软弱,可谁能保证换个人就一定赢?
你问袁绍要是真像“键盘侠”说的那么怂,那干嘛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些都肯随他混?猛将、智士,有的是去处,非得给一个“废物”打工?有意思吗?其实稍微细看就知道,不对劲。
他是个讲面子、讲人情、求大局的主。操作没问题,甚至到了后期特别惜才。就算偶尔犹豫过头,但那会儿随便谁能把控这股巨浪?真的不见得。
不过站在结果上讲,袁绍还是输家。成王败寇,这话搁哪都中用。成了,什么都好说;输了,怎么掰都没理,有时候命就是拧不过来。
也说不准,袁氏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在排挤自己人?看曹操的光环享受了多少年,回头再想袁绍,倒也没差那么多。他本质不坏,手腕也硬。只是有些事冥冥中走了个弯路,正好赶上天要变。
所以最后说袁绍是前两三名的诸侯,其实不算夸大。那种盘踞一方,兵强马壮,谋士武将星光熠熠。真要给三国初年排个座次,他起码能进前三,也许第二都行。
长江还在,浪花卷着往东滚,故事老说完,总觉得腔调有点不对。袁绍也许配不上大家的愤怒,失败本就寻常。
有些人就是这样,天生满手好牌,最后全浪费了。有人怪他没胆,有人说他太谋,有人觉得他就是错的。其实谁对谁错?谁成谁败?世事如水,结局早就写好了。
反正现在提起袁绍,大家还是说得头头是道,争个脸红脖子粗。可袁绍自己要真能看见,说不定就呵呵一笑。这么些年来,成了风景,也挺有意思!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