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2025高考“爆冷”频出,“名校崇拜”走向终结?

宁静致远 · 昨天 03:56
2025高考“爆冷”频出,“名校崇拜”走向终结?
今年高考录取完,好多人盯着分数和投档线直咂嘴——北大在内蒙古提前批的公共管理专业,居然没人填;中山大学历史类的旅游管理专业,投档线才590分;吉林大学哲学朝鲜语专业,物理类才585分,甚至有人576分就上了吉大。
1.jpeg

曾经挤破头都想进的“名校”,现在招生都遇冷了。
为啥会这样?
咱们从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说起。
以前大家都觉得,上名校就是金饭碗,不管学啥专业,牌子硬就行。
现在不一样了,家长和学生都精了——学啥专业能找到稳定工作,比学校牌子重要多了。
你看招聘平台的数据,2025届毕业生里,63%把“工作稳定性”列为找工作的首要因素,比“薪资水平”还高。
大厂裁员、小公司倒闭的新闻天天有,谁不想找个铁饭碗?
再看现在的“热门”专业——公费师范生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警校分数快赶上985了,军校报考人数涨了25%。
为啥?
2.jpeg

编制稳定啊!
相比之下,有些名校的冷门专业,学完出来工作不好找,前景不明朗,自然没人愿意冒险填。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这变化挺实在的。
以前报志愿,先看学校是不是“985”“211”,现在先问“学这个专业能干啥”“好不好找工作”。
就像买东西,以前看牌子,现在看实用——冰箱再贵,要是耗电高、容量小,谁愿意买?
高校这边也坐不住了。
以前靠名校光环,随便招点学生都优质;现在不行了,考生用分数“投票”,你专业不行,分数就低。
这逼着高校得改——得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接上轨,不能光想着“我有啥”,得想想“社会需要啥”。
不过这变化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
一方面,有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本来就没人愿意学,现在更没人报了,搞不好会没人搞研究,断了传承;另一方面,高校要是为了迎合考生,把原来的特色专业砍了,换成一堆“热门”但没底蕴的专业,那大学的“味道”就变了。
3.jpeg

从长远看,这变化说不定是好事。
教育不该只看“名校标签”,该让学生学真本事、干实在事。
就像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房子再大,没收入来源也得发愁;学校再有名,学不到能吃饭的手艺,毕业照样犯难。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在“务实就业”和“长远发展”之间找平衡?
高校不能为了招学生,把基础学科全砍了;考生也不能光看眼前,学个没前途的专业。
家长更得想明白——孩子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还是为了学点真东西,将来有更多选择?
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能看出:以前“名校=好工作”的老理儿,现在不太灵了。
考生和家长更务实了,高校也得跟着变。
至于那些冷门专业、基础学科,到底咋保护?
可能需要政策支持,也可能需要社会关注。
但有一点挺清楚——教育得让大多数人觉得“值”,不管是学热门还是冷门,学完都能有奔头。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宁静致远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