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语气明显转强,一篇由《印度快报》刊登的评论文章引发外界热烈谈论。
这篇文章标题为《中国必须牢记印度的底线》,不仅措辞强硬,而且罕见地提出了四项要求,声称中方若想改善对印关系,必须在这四个问题上“做出让步”,而且“没有商量余地”。
这第一个要求就是双方的对话必须平等,印方强调“无论中印差距多大,中方都必须以对等姿态处理双方事务”。
印度此处似乎对“对等”作出了扩大化解释,把尊重当成对方必须单方面妥协的条件,这种观点反映出印度一部分精英在外交议题上的敏感心理:一方面希望被视为“亚洲大国”,另一方面却又时常以“受压迫者”的姿态要求他国主动让步。
第二点则是要求中方率先修复信任赤字。印度认为,由于中印过去的边境摩擦,中方理应率先采取措施化解双方间的信任危机。
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看似合理——“强者多做一些”,但在现实外交实践中,这种“先让步换信任”的路径往往并不成功,尤其是在双方还未建立起最基本的互信机制时。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中印军事与外交沟通管道仍然存在,但印度方面对中方的任何经济、战略举动始终抱有高度戒心,在多边场合时而合作、时而对抗,这种反复的外交风格也是“信任赤字”难以修复的根源之一。
第三点要求是限制中巴合作,避免“威胁印度战略安全”。这是文章中最具争议的一点,印度对中方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早有不满,尤其是在中巴经济走廊等项目上的深度捆绑,让印度始终将其视为“对本国主权的挑战”。
但问题在于,中巴关系的历史远远早于当下中印关系的发展,中方不可能因为印度的不满就彻底调整对巴战略,要求中国放弃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本质上是在试图通过施压手段改变一个国家的外交优先级,这种思维本身就与现实国际政治运作逻辑不符。
最后一点是要求中方解决贸易逆差与技术管控问题。
印度长期对中印贸易逆差不满,并在这篇文章中再次强调,中方在高端工业品、农业机械、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出口优势,使得印度本土制造业难以竞争,同时,近几年中方对某些技术和高性能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政策,也引发印方抱怨。
然而,贸易结构从来不是一方说改就能改的,印度自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其制造业自主能力发展缓慢,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要求中方主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降低技术壁垒,等于在要求中国“帮助印度发展本国工业”,这显然是一种超出常规的期待。
其实印度越是如此着急提出这些根本不可能答应的条件,就证明他们越焦虑。
随着中国在南亚、东南亚的基础设施与贸易布局日益扩大,印度越来越担心被边缘化,尤其是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孟缅印经济走廊,以及对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大量投资,让印度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影响力出现波动。
其次,印度在参与“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时,并未获得预期中的“国际加持”,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在话语层面支持印度,但在关键技术转让、军事支持、市场准入方面,给出的诚意并不多,印度逐渐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一个“战略棋子”,而非真正的“战略伙伴”。
这种外部支持有限、内部产业尚未强大的双重夹击,让印度更迫切地希望在对华关系中“抢占主动权”,而这种“主动权”的理解,最终就演化成了今天文章中的“强硬要求”。
所以莫迪要是真的想和我们搞好关系就应该拿出点合作诚意,而不是提出这些无稽之谈的强硬条件来恐吓,你们认为呢?
信息来源:
印度快报:《中国必须牢记印度的红线》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