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茅台开始‘俯冲’了,你信吗?”
如果是去年这个时候,你说飞天茅台价格要跌到1800,估计会被酒圈大佬笑出声,顺便说一句:“你是喝多了吗?”
但现在,这事就活生生发生了。
根据7月24日的市场行情,53度500ml的飞天茅台散瓶装批价已经跌到1870元,原箱装也仅1920元,眼瞅着就要破1800关口。
你没看错,这可不是小厂清仓,也不是平台秒杀,而是曾经的“理财神酒”——飞天茅台,那个你排队抢都抢不到、曾经炒到3000块的国产白酒之王,真·跌价了。
这下问题来了:茅台不香了吗?还是有人在背后偷偷按着它的头?
<hr>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事不只是“价格回调”这么简单。
这一次,茅台官方也终于坐不住了。
就在价格一跌再跌的同时,坊间传出一个信号,业内一听就懂——茅台开始放“手牌”了。
什么意思?贵州茅台正在和各省的经销商联谊会合作,成立联营公司。这些公司未来不光能稳定飞天茅台的市场价,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拿到一个“隐秘而伟大”的东西:文化茅台的开发资格。
说白了,飞天茅台卖不动了,那就“文化酒”来凑。
你不是只认茅台吗?好,那我就用你的名字,做出一堆“河南文化茅台”、“浙江定制茅台”、“京剧联名款”——看你还能不买吗?
这不是退而求其次,这是官方下场亲自操盘“区域酒定制”,把品牌再做一次价值外延。
<hr>但说得直白点,这不就是另一种“稳价”手法吗?
飞天茅台跌价,是因为终端需求疲软、高端宴席减少、黄牛囤货出逃、民间炒货断流……
这时候,茅台靠“文化牌”再打出一波新高地,说是文化,其实更像是:用地方口音包装茅台壳子,打情怀擦边球,掏的还是老百姓的钱。
你想啊,地方联营公司要赚钱,肯定要上量,那是不是意味着本地消费者更容易接触“自带茅台LOGO”的文创酒?价格上来了,稀缺性也做出来了,那飞天茅台的批价自然能稳住。
一环套一环,这哪是“文化茅台”?这是“商业茅台”的降维操作。
<hr>更讽刺的是,这场批价下跌的背后,真正焦虑的不是消费者,是黄牛,是那些把茅台当理财产品的投资客。
这两年你要是参加婚宴,肯定发现桌上的飞天茅台少了,“小瓶茅台”、“酱香科技酒”多了。别以为这是大家更懂酒了,其实是:飞天茅台的地位在慢慢松动了。
再贵的东西,失去刚需,就会跌下来。
而茅台自己也心知肚明,不靠飞天一款酒,光靠几个“名酒神话”,早晚把自己玩死。所以现在开始“开支散叶”,把开发权给到地方联营公司,把茅台的DNA打包下沉。
表面是文化营销,实际是稳价策略,是品牌“去中心化”的一次大动作。
<hr>问题是,这招能撑多久?
你要知道,茅台批价跌破1900,并不完全是“市场自发行为”。早就有人指出:电商平台上的“投流茅台”、连锁超市的“会员价茅台”、企业定点促销的“团购茅台”,其实早就把飞天这张“神卡”刷爆了。
再加上年轻人对白酒越来越不感冒,高端宴席少了、送礼也开始讲实用……你再怎么包装“文化”,核心用户还是那拨人,你用“河南定制酒”就能打动河南人?这套路真没那么好使了。
茅台想玩“区域定制”,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低配飞天”割韭菜的快闪店”。**
—
但你说茅台不行了吗?还真不是。
它聪明得很。
在飞天茅台价格下滑的同时,它干了几件特别“聪明”的事:
- 提前放出联营消息,拉高预期,稳住经销商信心
- 向地方经销商释放开发资格的“诱饵”,激活市场参与度
- 大量投放“文化酒”新品,引导话题、转移注意力
- 启动“文化IP+区域酒”模式,让消费者相信“定制”更高级
这波操作,说难听点就是:把“飞天”的稀缺性稀释到“人人都能喝上定制茅台”的程度,但市场却觉得这才叫亲民。
结果批价回稳了,品牌没崩,消费者还觉得“没亏”,简直是三赢。
<hr>可你要真信了,可能才是“真亏”。
因为飞天茅台的稀缺,不是靠“省级文化酒”堆出来的,是靠它曾经**“不好买、买不起、不敢喝”**的三重属性撑起来的。
现在你把这些打散了,让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茅台衍生品”,那它还能值那么多钱吗?
品牌下沉不是问题,怕就怕,把核心品牌当成打折促销的授权商店。
到时候飞天真成“地摊飞天”,你看还有谁买单。
<hr>你怎么看待这波飞天茅台价格“跳水”?
文化酒开发是“新路子”,还是“新割法”?你还愿意为地方联名茅台买单吗?是不是感觉现在的茅台“看不懂”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这波操作的看法——你还会囤茅台吗?你信这波稳价剧本吗?咱们一起聊聊!
<hr>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