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突然对华开门!五年冰封解冻?背后全是算计

倪卫涛 · 昨天 22:00
印度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五年前把中国游客拒之门外,签证数量从20万暴跌到2000,直航航班说砍就砍,现在突然宣布“恢复旅游签证”——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是说,这位南亚老邻居终于扛不住了?先别激动着订机票,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印度玩的这手“开门”,与其说是示好,不如说是场精心算计的“战略太极”,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
1.jpeg



一、从“老死不相往来”到“门缝里看人”:印度的五年变脸记

2019年,20万中国公民拿着印度签证逛泰姬陵、吃咖喱;2020年加勒万河谷一声枪响,印度签证官直接把公章一锁,旅游签证彻底停摆。这五年里,想去印度?行,先绕道第三国中转,时间多花3倍,机票贵出40%,比西天取经还折腾。数据不会说谎:近年中国公民赴印签证量暴跌99%,从20万跌到不足2000,堪称“断崖式断交”。
现在突然“开门”,印度官方话说得漂亮:“乐见各领域交流合作正常化”。但老百姓心里门儿清:早干嘛去了?这五年,中方的善意信号放了一波又一波:恢复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主动提议恢复直航、签证便利化、互派记者……结果呢?印度那边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打太极。就拿直航来说,中方提了N次,印度民航局愣是拖着不办,理由能编出一本《一千零一夜》。
这次恢复旅游签证,说白了是中方“暖了五年炕”,印度才勉强掀开被窝露了条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专家王瑟说得透彻:“这是中方率先释放善意的结果。” 翻译成人话:不是印度良心发现,是中方给的台阶够多了,再不下来,脸都挂不住。
二、美国爸爸靠不住了?印度的“战略对冲”玩得挺溜

印度突然“对华示好”,还有个更扎心的原因:美国那边掉链子了。过去几年,莫迪政府抱着美国大腿喊“印太战略”,又是军演又是签约,以为能当“反华急先锋”换好处。结果呢?最近美印经贸谈判谈崩了,美国逼着印度开放农产品、乳制品市场,印度农民直接扛着锄头去新德里抗议——动谁的蛋糕都行,动农民的饭碗?莫迪政府怕是不想干了。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最近又开始“卖队友”,公开吹嘘“印巴冲突是我斡旋停火的”,还嘴欠说“印度被击落五架战机”,气得印度外交部连夜发声明:“我们不承认!” 美国爹不靠谱,西方盟友又各怀鬼胎,印度突然发现:再这么下去,自己快成“国际孤儿”了。
这时候想起中国了?早干嘛去了?王瑟专家点破真相:“印度此举是对美关系遇冷后对华的战略对冲。” 简单说,就是左手抱不上美国大腿,赶紧伸右手来中国这边找平衡。这种“墙头草”操作,印度玩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但问题是:中国是你想对冲就对冲的?没点真金白银的诚意,门儿都没有。
三、经济快扛不住了!印度的“脱钩梦”碎得稀里哗啦

要说最让印度着急的,还是钱袋子。这几年印度喊着“对华脱钩”,又是禁止中国APP,又是限制中企投资,结果呢?外资没涨反跌,特斯拉、三星这些企业嘴上喊着“去印度建厂”,身体却很诚实——要么把产能转移到越南,要么干脆撤资跑路。印度官方智库国家转型委员会急得跳脚,再三呼吁“赶紧放宽对中企限制”,不然经济要凉。
更要命的是,印度工业离不开中国。小到螺丝钉,大到芯片原材料,尤其是稀土——中国一限制出口,印度电子厂、电动车厂直接停工。前段时间印度媒体哭丧着脸报道:“中国稀土卡脖子,我们的手机产量暴跌30%!” 这时候才想起中国的好?早干嘛去了?
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印度从中国进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扩大到700亿。嘴上喊着“抵制中国制造”,身体却诚实得很——超市里的家电、工厂里的机床、工地上的起重机,哪样离得开“Made in China”?现在恢复旅游签证,说白了就是想先赚点中国人的旅游钱,再慢慢求中国“放一马”,把稀土、工业原料的供应续上。算盘打得挺精,但中国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想赚钱?先把直航恢复了,把签证便利化落实了,别光动嘴皮子。
四、雅鲁藏布江建水电站,印度急了:“只许我霸水,不许你建坝?”

就在印度宣布恢复签证的节骨眼上,又出了个小插曲:印度和孟加拉国突然跳出来,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建水电站指手画脚,说什么“破坏生态”“影响下游用水”。这话从印度嘴里说出来,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谁不知道印度是南亚“水霸”?在印度河、恒河上修了上百座水坝,想给谁放水就给谁放水,想截流就截流。去年印巴冲突,印度直接暂停《印度河水条约》,把巴基斯坦的灌溉用水断了,逼得巴铁农民颗粒无收。对孟加拉国更狠,恒河分水协议说改就改,旱季把水截住自己用,雨季就开闸淹孟加拉国,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现在中国在自己领土上建水电站,印度急了?王瑟专家一句话戳穿:“这是以印度之心,度中国之腹。” 中国修水电站是为了清洁能源,为了防灾减灾,而且早就承诺“不会影响下游用水”。反观印度,修水坝是为了搞地缘政治,为了卡下游国家脖子。这种“霸权心态”不改,中印关系永远好不了。
更搞笑的是,印度非政府组织还跑来蹭热度,说什么“破坏生物多样性”。拜托,你们国内的恒河都快成“污水河”了,每天往里面倒垃圾、排工业废水,怎么不见你们心疼?现在跑来操心中国的生态?先管好自己的恒河再说吧!
五、信任这道坎,比喜马拉雅山还难翻

说到底,印度这次恢复旅游签证,顶多算是“战术性示好”,离“战略和解”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因为信任这道坎,印度始终迈不过去。
中方释放的善意还少吗?边界撤军、恢复香客朝圣、提议直航、签证便利化……印度呢?嘴上喊着“合作”,行动上却处处设防:中企投资审查越来越严,中国记者想驻印度比登天还难,甚至连孔子学院都要关停。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操作,谁看了不心寒?
王瑟专家说得实在:“如果印度不能摒弃零和心态,依然以竞争和猜疑的眼光看待中印关系,那么雅江水电工程这种事,早晚变成‘定时炸弹’。” 这话不假。印度总觉得中国要“威胁”它,总想着“超过中国”,却忘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从来没把印度当对手,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不是跟你在南亚次大陆掰手腕。
但话又说回来,印度毕竟是个14亿人口的大国,也是我们搬不走的邻居。能缓和关系当然好,但前提是印度得拿出诚意——别光恢复个旅游签证就想让中国掏心窝子,直航、投资、互派记者这些“硬骨头”,得一件一件啃下来。不然,就算中国人去印度旅游,心里也得打个问号:这地方安全吗?会不会又突然翻脸?
结语:印度的“转身”,是真心还是假意?

五年了,印度终于愿意给中国游客开门,这算是个好消息。但咱们得清醒:这不是“蜜月期”的开始,顶多是“试探期”的前奏。印度心里的小算盘,比泰姬陵的宝石还多——想靠中国对冲美国,想靠中国救经济,想靠中国缓解国内矛盾,但又不想真的跟中国搞好关系,怕被西方盟友骂“叛徒”。
这种“又想当又想立”的心态,注定走不远。中国早就说了:“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但合作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予取予求”。印度要是真有诚意,就该拿出实际行动:别再拿签证、直航当筹码,别再炒作“中国威胁论”,别再在边界问题上搞小动作。
不然,就算旅游签证恢复了,中国人去印度的心情,恐怕也跟去“雷区”旅游差不多——风景再好,也怕突然踩雷啊!
说到底,中印关系能不能回暖,关键看印度:是选择“互利共赢”,还是继续“零和博弈”?是当“战略伙伴”,还是当“麻烦制造者”?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印度,可别再错过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倪卫涛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