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态度就是一个悲观的底色,我是一个生活中几乎没什么社交的人。
我不需要社交,90%以上的社交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消耗。
这是最近高圆圆的一段采访中,高圆圆说的原话。
这让很多“社恐”人士找到了知音。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交真的是一种消耗。
我猜测大部分“条友”都有这种感觉,甚至我会觉得,喜欢写作的人都不喜欢社交,可能有点片面哈。
但我个人确实也不喜欢社交。
高圆圆这段采访一出来,评论区炸了——谁懂啊!
原来女神也和我们一样是“i人”!
镜头前永远温婉大方的她,私下里竟然是个“零社交”选手,连婚礼都只请至亲,娱乐圈饭局一概不沾。
这哪是高冷啊,分明是社恐本恐的生存指南!
仔细想想,这届年轻人谁没在深夜刷到“i人表情包”会心一笑?
MBTI测试火遍全网不是没道理的。
心理学上说的“能量流动方式”太真实了——有人聚会是充电,有人独处才是回血。
高圆圆就属于后者,人家把热情都给了角色,生活里只想安安静静做自己。
说到这不得不提郭德纲。
当年被排挤到住橱窗表演,现在成了相声界顶流,可你看他社交圈?
于谦都盖章“超过三个陌生人的饭局绝对不去”。
创伤性经历真的会重塑人的社交模式,就像蚌壳受过伤才长出珍珠,有些人选择用疏离保护内心的柔软。
最戳中我的是高圆圆那句“30岁发现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天花板”。
这不就是当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吗?
白天在工位扮演E人,深夜回家秒变i人。
但女神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早早就悟透了:与其踮着脚够不着,不如和真实的自己和解。
这种“悲观的积极”反而成就了她的松弛感——你看她45岁状态,哪像被焦虑绑架的样子?
我观察过身边创作者,十个有九个都是“线上话痨,线下哑巴”。
写作本就是向内探索的过程,灵感往往诞生于独处时的灵光乍现。
高圆圆把90%社交定义为“消耗”,本质上是在守护自己的精神花园。
毕竟人的精力就这么多,分给虚假寒暄的每秒钟,都是对热爱生活的克扣。
说到底,社交自由才是成年人最高配。
能像高圆圆这样,工作时专业投入,生活里果断断舍离,才是真·大女主剧本。
社恐怎么了?
把温柔留给值得的人,把时间花在热爱的事上,活出自己舒服的状态才是真本事。
下次再有人说你“装高冷”,直接把这篇甩过去——女神都认证的生活方式,要你管?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