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休赛期,呈现出一种怪相,强队越来越强,弱队越来越弱!像掘金、快船、火箭等球队的实力都得到明显提升,而奇才、国王这些球队不得不面临彻底的重建。从NBA的历史来看,湖人与凯尔特人这两支豪门球队,累计包揽了联盟历史上超过一半的总冠军,即便经历短暂低谷,也总能迅速重返巅峰;而一些球队则长期徘徊在季后赛边缘,甚至连续多年与季后赛无缘。这种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的格局,除了与小球市缺少商业价值激难有吸引力外,还与联盟推行多年的选秀制度密切相关。这套旨在平衡各队实力的机制,实则暗藏三大致命弱点,成为加剧两极分化的隐形推手。
故意摆烂,掠夺优质新秀
选秀制度的初衷本是为弱队提供 “逆袭跳板”—— 战绩越差的球队获得高顺位选秀权的概率越高,从而通过引入潜力新秀缩小与强队的差距。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规则却演变成了 “摆烂指南”,让 “故意输球” 成为不少球队的主动选择。
1996年的圣安东尼奥马刺堪称摆烂史上的 “教科书案例”。当得知邓肯将参加选秀后,马刺管理层毅然决定牺牲一个赛季的战绩,以20胜62负的联盟最差战绩锁定状元签概率。球队甚至在收官阶段让主力球员集体 “轮休”,时任主帅格雷格・波波维奇直言:“为了邓肯,这样的代价值得。” 最终他们如愿以偿摘下这位未来名人堂成员,开启了长达20年的王朝周期。这种 “短期阵痛换长期辉煌” 的模式,让后来者纷纷效仿。
费城76人则将摆烂推向极致,2013至2016年间,他们连续四个赛季胜率不足 30%,其中2015-16 赛季更是仅取得10胜72负的惨淡战绩。球队管理层提出的 “相信过程” 口号,实则是对摆烂策略的包装。这种持续性的消极竞争,导致比赛观赏性大幅下降,当一支球队在赛季中期就放弃争夺时,球员的职业态度与比赛强度都会大打折扣。更讽刺的是,真正因阵容缺陷导致的弱队,往往难以竞争过高顺位,而主动摆烂的球队却能堂而皇之地掠夺优质新秀资源,形成 “越烂越有理” 的畸形生态。
抽签仪式或有暗箱操作
选秀制度的公平性,在1985年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当时的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在选秀抽签仪式上,从7个信封中抽出了纽约尼克斯队的信封,后者用这个状元签选中了帕特里克・尤因。但事后媒体披露,斯特恩抽签时特意挑选了一个带有折角的信封 —— 这7个信封中,只有代表尼克斯的信封做了隐秘标记。
“尤因折角门” 不仅引发了球队老板们的集体抗议,更让小球市球队对联盟的公信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尽管NBA随后将信封抽签改为乒乓球摇号,并引入更复杂的概率计算公式,但暗箱操作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
2025年,将球队核心送给湖人的独行侠,在夏季的选秀抽签大会上,以1.8%的概率抽中状元签,遭到美媒的普遍质疑,很多认为,联盟在东契奇的交易中暗助湖人,并以状元签为条件,让独行侠同意这笔赔本交易。这种潜在的不公,从根源上削弱了弱队通过选秀逆袭的可能性。
弱旅长期摆烂,难以建立赢球文化
选秀制度的核心逻辑 ——“越弱越能获得高顺位”,在实践中逐渐异化为对摆烂行为的鼓励。当一支球队陷入低谷时,管理层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补强阵容,而是计划如何 “更科学地输球” 以博取高顺位。这种思维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球队陷入 “摆烂 - 选秀 - 再摆烂” 的恶性循环。即便拥有众多天赋新秀,但却始终未能建立稳定的赢球文化。长期的摆烂让球队更衣室弥漫着消极氛围,球员对胜利缺乏渴望,即便偶尔打出亮眼表现也难以为继,让球队陷入了 “没人想来 - 继续摆烂 - 更没人来” 的死循环,让强弱差距不断拉大。
高顺位新秀本身也未必能立刻成为 “救世主”。NBA 历史上,超过40%的状元秀未能达到预期高度,而那些成功兑现天赋的球员,往往需要3-5年的培养周期。在这段时间里,球队必须忍受持续的输球,这会进一步侵蚀球队文化。这种漫长的等待,足以消磨掉小球市球队的耐心与资源。更令人可气的是,有时候小球市辛辛苦苦培养的球星,在新秀合同到期时,被其他豪门球队截胡,例如浓眉与鹈鹕死磕,一心想去鹈鹕!
不可否认,NBA 选秀制度在联盟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它让马刺在邓肯到来后维系了 20 年的竞争力,让雷霆队通过 “雷霆三少” 亮度跻身顶级强队行列,更是在今年尝到总冠军的滋味。但在商业利益与竞技体育的平衡中,这套制度的缺陷已愈发明显:摆烂稀释了比赛的竞技价值,不透明的抽签动摇了联盟公信力,高顺位依赖则扼杀了弱队的逆袭希望。
或许未来的改革可以引入 “战绩浮动权重”,减少摆烂收益;或许可以采用 “全程直播抽签 + 第三方监督”,彻底消除暗箱操作空间;或许可以建立 “新秀培养基金”,帮助弱队更快将潜力转化为战力。唯有正视这些弱点并主动变革,NBA 才能真正实现 “强弱制衡”,让每支球队都拥有平等的追梦机会。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