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美媒:中美可能很快就会开战,可中国导弹能淹没美军任何防御系统

执昆吾 · 7 小时前
亚洲的天空,近日阴云密布。不到100字,美军印太司令部最新评估报告一句话——“中国导弹库存已具备淹没美军防御系统的能力。”这不是危言耸听。2025年7月,来自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和兰德公司的一连串最新数据,正让美军高层夜不能寐。今天,“第一军情”带你透视这场导弹对抗背后的真正角力。
1.jpeg

数据背后的现实

2025年6月,中国公开展示东风-41新型洲际导弹,射程高达1.5万公里,能覆盖美国全境。美媒《防务新闻》评论称,这一动作让美军本土防线压力剧增。中国火箭军的导弹库藏,不再是传说。美国国防部2025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显示,中国现役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数量已突破2100枚,远超亚太美军拦截能力。
兰德公司兵棋推演显示,假如冲突爆发,中国可在48小时内向关岛、冲绳以及日本多地发射数百枚导弹。美军“爱国者”“萨德”系统最多能拦截其中40%,剩下的足以摧毁机场、仓库和军港。美国空军前行动司令哈里斯接受CNN采访时直言:“中国不需追求拦截每一枚美军导弹,但只要发射足够多,美军的防空体系就会崩溃。”
2.jpeg

高超音速武器已成为美中博弈的指向标。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能以5至7马赫速度变轨飞行,防御系统反应时间骤减。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分析,这类导弹能在数分钟内突破宙斯盾舰队拦截圈,美军航母编队首次真正感受到“不可靠近”的压力。
美中军工实力的硬碰硬

导弹数量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美方焦虑的是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军工产能。2025年5月,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的报告首次承认:中国能在每月补充超过1000枚精确制导弹药,美国自身的年产量不足中国同期的一半。
中国拥有32个能建造航母的船厂,军民融合体系下,导弹生产线可随时切换至战时模式。美国军工联合体高管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警告:“如果进入高烈度冲突,美国的武器库存将在两周内消耗殆尽,而中国的生产线还能继续加班加点。”
3.jpeg

这种产能差距,直接决定了战争持续性的天平向哪边倾斜。美军2025财年国防预算达到91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其中大部分投入在高技术平台和全球部署。中国的军费增速虽然低于美国,但投入更集中于弹药生产和本土防御。
RAND研究员霍普金斯指出,美军的远征作战体系依赖庞大的后勤补给线,而中国则可在本土进行“边打边补”,极大压缩了补给压力。此消彼长下,美军任何一次亚太增兵都面临巨大的补给和损耗难题。
4.jpeg

拦截与反拦截的猫鼠游戏

2025年3月,美国军方与SpaceX高层闭门会议曝光,内容直指中国导弹突防技术的升级。高超音速滑翔体、分导式多弹头、末端变轨,都让美军现有的拦截系统捉襟见肘。以阿拉斯加和加州部署的地基中段拦截弹为例,当前共计44枚,面对中国大规模饱和攻击时,仅能应对有限打击。
中国自研“红旗-19”反导系统也在悄然布局。美媒披露,这套系统正以极快速度完善,目标是应对美军中程弹道导弹和战术核威胁。导弹防御局2025年预算中,超过120亿美元投入太空预警和高能激光拦截项目,但这些“未来武器”距离实战尚有距离。
5.jpeg

网络与电磁战同样成为隐形战场。中国的电磁脉冲武器可在瞬间瘫痪防御雷达,美军长期赖以为傲的“信息优势”开始动摇。美智库CSIS今年6月的安全形势评估直言,未来战争将是一场“多域压制”,单一的防空体系已无法独当一面。
战略纵深的短板

2025年5月,台湾海峡再度成为军事对峙热点。中国东部战区大规模实兵演练,导弹防御系统首次公开进驻前线。美军“里根”号航母编队在冲绳海域高调巡航,却被中方多型反舰弹道导弹“锁定”。美防长赫格塞斯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冲突初期美军航母极易遭受饱和打击,甚至可能“无法坚持一小时”。
6.jpeg

日本、关岛、美属马里亚纳群岛等美军基地成为中国火箭军重点打击目标。美军基地数量有限,一旦跑道和燃料库被摧毁,空军战机只能“趴窝”。兰德公司2025年7月最新推演结果表明,中美若爆发高烈度冲突,亚太美军大部分基地将在48小时内丧失主要作战能力。
分析人士认为,美军潜艇和隐身轰炸机虽具备部分反击能力,但数量有限,且中国反潜、反隐身能力日益增强。美国空军战略研究院最新报告警告:未来十年,美军在西太平洋的绝对空优正在消失。
7.jpeg

数量与质量的竞赛

核武库扩张成为2025年国际安全的焦点。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报告称,中国现有核弹头数量已突破620枚,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增至320个。美国仍掌握超过5000枚核弹头的绝对数量优势,但中国的增长速度令五角大楼警惕。
“金穹顶”计划成为美国对抗中国核威胁的新尝试。2025年3月,五角大楼联合SpaceX等企业探索太空弹道预警和拦截。美媒普遍质疑该计划能否在短期内形成有效防护。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推进096型战略核潜艇列装,巨浪-3潜射导弹射程突破1.2万公里,形成多点突防格局。
8.jpeg

美中双方不断加强战略威慑,互不信任愈发加深。美国科学院院刊分析指出,中国担忧美军导弹防御系统会削弱自身核反击能力,因此加速核力量现代化。对话、限制、竞赛,成为核博弈中的三条路,但现实中摩擦和误判的风险正在上升。
决定战争持续力的隐形战场

导弹和武器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2025年7月,全球最大军工供应链数据显示,中国的稀土、芯片、特种钢材生产能力已牢牢把控在本土。美军近年努力推动“去中国化”供应链,但效果有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美军关键武器部件进口依赖度仍高达18%。
9.jpeg

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下,民用高科技企业可在战时迅速转为军用生产。美方专家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指出,若冲突延续数月,中国的综合动员和产业链韧性将显著强于美国。
美国军工巨头虽技术领先,但高端设备制造周期长,产能受限。最新F-35战机生产线出现芯片短缺,直接影响亚太部署速度。中国则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大幅降低单枚导弹成本,为持久战提供坚实后盾。
10.jpeg

战略误判的危险与和平的窗口

美媒舆论场上,不同声音此起彼伏。部分鹰派鼓吹“遏制中国”,推动国会2025财年国防预算再创新高;也有越来越多专家警告,战略误判和局部擦枪走火的风险在上升。著名国际问题学者迈克尔·奥汉隆接受BBC采访时强调,导弹对抗不是电子游戏,任何一次误判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亚洲国际危机研究中心建议,美中两国需在技术管控、军事透明和危机沟通机制上加强协作。2025年G20峰会上,中美代表团虽未达成新军事协议,但同意重启战略稳定磋商,为局势降温提供一线希望。
参考资料:官宣!中国具备“可对抗滑翔高超声速导弹”能力,解读来了
2024-11-07 22:11·政知新媒体


11.pn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执昆吾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