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婵宝,叔叔阿姨可以下单试试”“我是全红婵妈妈”“我是全红婵哥哥全进华,为大家准备了2000单的蜂蜜,16块9发两斤”……
半月谈报道,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多个“婵宝小助理”“全妹福利号”一类账号,利用全红婵及其家人形象的合成AI视频,博取流量,为多种商品带货。
相关短视频截图
账号发布视频的留言区中,已不乏顾客控诉被骗下单的留言。对此,全红婵的家人明确表示,“均系伪造视频,希望帮忙辟谣,并没有卖这些东西”。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商家利用公众人物为自家“贴金”“套路很深”。
“张冠李戴”:直接让公众人物代言他们并未代言的知名品牌;
“无中生有”:让公众人物宣传预约购物可享受低价但实际并无折扣,宣传出售高价商品实际只提供低价商品;
“故弄玄虚”:声称有了公众人物“加持”,商品宣传片“播放量10亿+”。
广东格祥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倩表示,公众人物的声音形象都具有商业价值,擅自以AI伪造,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即擅自使用他人有影响的企业名称、社会组织名称、姓名等,以使人混淆、产业误解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金额巨大,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消息发出后,引发关注——
人民日报评论,技术理应向上向善,AI合成技术的使用应有边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内容审核、信息标识上对生成式AI的规范使用提出了要求。人们乐见AI技术助力网络消费,但绝不允许AI骗术“张牙舞爪”,侵蚀网络消费的信任与成色。
中国青年报(整理:陈垠杉)综合:《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