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特朗普用一条简短推文点燃了美印关系的火药桶:“从8月1日起,印度商品必须缴纳25%关税,而且会因为进口俄罗斯石油而受到更多惩罚”。这则声明没有解释具体缘由,却精准刺中了两个敏感男人的神经,华盛顿的唐纳德·特朗普与新德里的纳伦德拉·莫迪。这场看似突然的关税威胁,实则是两位领导人长期压抑的权力焦虑与民族自尊心碰撞出的火星。
“调解人”变“小丑”:特朗普的权威危机
三个月前,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自己“成功调解了印巴冲突”,甚至放出风声要为此申请诺贝尔和平奖。但这份自封的功劳仅维持了72小时——印度外交部火速发布声明,称“从未接受任何第三方调解”,并强调“克什米尔问题纯属印巴内部事务”。这记耳光打得特朗普措手不及,白宫新闻厅当晚紧急撤下了所有相关宣传海报。
更令特朗普难堪的是,印度正在迅速与俄罗斯越走越近。就在特朗普宣称调解成功之前不久,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方面签署了价值47亿美元的军火大单,包括S-400防空系统和核潜艇技术转让。这种“用美国面子换俄罗斯里子”的操作,彻底激怒了华盛顿。当特朗普在白宫设宴款待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时,新德里街头出现了罕见的反美示威,民众焚烧特朗普玩偶,高呼“印度不是美国的宠物”。
莫迪的困境:民族主义的双刃剑
印度总理莫迪的处境同样微妙。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旗手,他深谙“强硬外交”对巩固基本盘的重要性:禁止牛屠宰、将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写入宪法,这些政策背后都是对“印度教特性”的极致维护。但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莫迪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悖论当中。
如果向美国妥协开放市场,将直接冲击印度农民和乳制品产业,这两个群体占选民总数的40%,是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BJP)的核心票仓。2019年莫迪险胜大选的选区中,就有63个农业重镇。但若强硬反制,印度出口到美国的1200亿美元商品将面临25%关税,汽车、纺织、制药三大支柱产业将遭受重创。
这种两难选择让莫迪的“民族主义人设”出现裂缝。当他在金砖峰会上高调宣称“支持多极化世界秩序”时,国内反对党嘲讽这是“欺软怕硬”,对美强硬却对俄妥协。更令莫迪难堪的是,印度网民发现:特朗普政府列出的关税清单中,83%的受影响商品来自莫迪家乡古吉拉特邦的出口企业。社交媒体上#莫迪背叛古吉拉特#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迫使这位素来冷静的领导人罕见发飙:“某些人宁愿当美国的走狗,也不愿看到印度强大!”
自尊与恐惧的博弈
这场关税战的荒诞性在于:双方都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维护脆弱的自尊。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却不得不依赖印度市场消化过剩的页岩气;莫迪高喊“自力更生”,但印度军工体系60%的精密零件仍依赖美国进口。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两人都害怕被对方看穿底牌。特朗普担心承认印度市场的重要性会削弱“美国优先”的叙事,而莫迪恐惧向美国示弱会动摇“大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根基。
从“印太战略”到各怀鬼胎
美印关系的崩塌早有预兆。近年来印度屡次拒绝加入美国建立的反华小圈子,好处全拿,但是拒绝充当马前卒;2025年初,印度用卢比结算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彻底无视美国的金融制裁。这些动作让华盛顿逐渐清醒:印度不是盟友,而是精明的交易者。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当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莫斯科与俄防长讨论引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的时候,美国国防部长正在东京与日本商议部署中程导弹。两大阵营的明争暗斗中,印度成了最自在的“渔翁”,既从俄罗斯获得军工技术,又从美国拿到投资承诺,还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但这种“战略自主”正在反噬印度。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报告显示,印度军工企业因技术依赖美国,被迫接受美方“禁止向俄出口”条款,导致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导弹项目停滞。更讽刺的是,印度农民在抗议美国农产品倾销时,使用的抗议标语牌竟是清一色的中国义乌制造,这个细节被美国媒体捕捉后,成了嘲讽印度“不配谈自主”的最佳素材。
里子与面子困局何解?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特朗普与莫迪的这场对峙,暴露了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的残酷真相:当民族主义成为政治家的救命稻草,理性外交就只能退居次席。
对特朗普而言,加征关税既是惩罚印度,更是转移国内矛盾,中期选举临近,他需要用强硬姿态证明“美国没有衰落”;对莫迪来说,强硬回应既是为选举造势,也是在试探美国底线。但两人都心知肚明:这场博弈没有赢家。
印度农民在烈日下焚烧美国大豆,得克萨斯牧场主在边境抗议印度乳制品保护,硅谷工程师在论坛嘲笑印度“山寨技术”——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拼凑出的,是全球化退潮时代最真实的图景。当特朗普和莫迪还在用关税和民族主义互相伤害时,历史早已证明靠面子维持的同盟,终将在现实的冲击下支离破碎。或许有一天,两位领导人会突然醒悟:真正的大国之道,不是在关税数字上较劲,而是在如何让本国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但在那之前,美印的故事还将继续。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