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一枚外交炸弹:宣布自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并额外追加一笔“惩罚性费用”。理由直指印度的“三宗罪”:关税过高、贸易壁垒繁重、坚持购买俄罗斯武器和能源。这份最后通牒看似针对贸易逆差,实则撕开了美印所谓“战略伙伴”表象下的裂痕,当美国不再需要印度这枚“反华棋子”,新德里的利用价值便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急速缩水,而印度自身膨胀的大国野心,更让华盛顿视其为未来的潜在威胁。
从“战略纵容”到“关税大棒”
多年来,美国对印度的“越界”行为始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印度从俄罗斯进口近四成的石油和武器,美国仅以“关切”敷衍了事;印度对农产品征收50%的高关税、对美国科技公司课以数字税,白宫也未曾真正施压。这种反常的宽容,核心逻辑在于美国需要印度充当“印太战略”的桥头堡,通过军售绑定印度军工体系,再以市场准入为诱饵,将其打造成遏制中国的“南亚锚链”。为此,美国甚至默许印度在印巴冲突中轰炸中国援建的大坝,将这种危险挑衅视为对美国表忠心的投名状。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突袭彻底颠覆了这一默契。表面导火索是美印谈判僵局:印度拒绝开放农产品市场,担忧美国转基因作物冲垮本土农业;同时坚持征收数字税,触怒了硅谷巨头。但更深层的转折在于全球棋局的重构,当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中美关税谈判取得进展、放宽AI芯片出口限制时,印度这张牌便失去了曾经的分量。特朗普政府突然发现,继续纵容印度这个既不愿放弃俄罗斯利益链、又试图用美制武器实现“大国梦”的投机者,只会给美国自己养虎为患。
印度从来不是提线木偶
美国对印度的失望,本质上源于对印度的战略误判。华盛顿曾天真地以为,只要向印度出售F-35战机、签署十年防务协议,就能让新德里乖乖成为“印太版北约”的马前卒。但印度用行动证明:它甘当的不是卒子,不是棋子,而是棋手。
一方面,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疯狂套利。它一边配合美国加征对华钢铁关税,成立特别部门审查中国商品;一边向俄罗斯递交军购清单,心心念念想要引入苏-57战机并且要在印度国内生产。这种“左右横跳”的算计,让美国逐渐意识到,印度恐怕绝非一个容易把控的盟友,相反,印度正在利用美国和俄罗斯,正用美俄武器拼凑出自主的军工体系,用市场壁垒保护本土财阀的发展,印度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当莫迪在金砖峰会宣称“本组织不应挑战美国”时,华盛顿看到的恐怕并不是对美国的恭顺,而是印度试图借美国的影响力来架空中俄主导力的野心。
另一方面,印度对“战略自主”的执着触犯了美国大忌。美国要求印度切断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印度却坚持保留俄制装备的独立兼容性;美国强推半导体工厂控制印度技术命脉,印度工程师发现核心工艺仍被美方垄断。这种“既拿好处又不肯臣服”的姿态,终于踩中了红线,在华盛顿眼中,一个拒绝交出技术和产业主权、还试图掌握核心技术的印度,比公开的对手更危险。
印度沦为博弈的“冗余资产”
美印关系的恶化,恰逢中美互动的微妙升温。当中美高层会谈取得进展、美国放松AI芯片出口管制的时候,印度骤然发现自己成了多余人。特朗普的贸易大棒几乎砸向所有主要伙伴——日本、欧盟、巴西纷纷中招,似乎唯独对中国网开一面。这种“差别对待”传递出一个残酷信号:美国宁愿与真正的值得尊重的对手谈判,也不愿再迁就一个贪婪且狂妄自大的“盟友”。
更让印度恐慌的是大国协调的可能性。传闻称特朗普可能在年内访华,甚至参加中国“9·3”阅兵;如果成真,中美俄领导人将历史性齐聚北京。一旦华盛顿与北京在关键议题上达成共识,印度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将彻底边缘化。美国对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的热情接见,不过是对印度提前敲响的警钟:当你这枚棋子失去价值,连宿敌都能获得更多青睐。
谁在逼印度重新选边?
关税威胁下的印度,暴露出所有投机者的脆弱性。它既无法承受对美出口萎缩的冲击,无论是纺织、制药、电子等产业恐都将遭受重创,又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中印贸易逆差仍在扩大。当特朗普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借口追加罚款的时候,实质是逼印度在俄美之间二选一,而这恰恰是莫迪最恐惧的局面:选择俄罗斯,将丧失西方市场;倒向美国,则需自断能源与军工命脉,而且会彻底丧失战略灵活空间。
讽刺的是,美国的打压反而加速了印度的战略觉醒。狡猾的印度人已经开始悄悄转向,外长苏杰生五年后首次访华,政府酝酿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这些动作看似突兀,实则是印度对“美国不可靠”的绝望自救——若注定沦为弃子,不如趁早向潜在的合作者伸手。对于在国际关系中以极度自私自利著称,而且野心又极度膨胀的印度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承诺是不能改变的,更没有什么违心话是不敢说的。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表面惩罚的是印度的“不驯服”,实质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当大国博弈从“阵营对抗”转向“动态制衡”,任何试图左右逢源的国家都需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印度曾以为能借美国之力崛起,却忘了霸权从不接受平等的伙伴,反而却能尊重强大的对手;与此同时,美国曾以为能豢养一个像立陶宛那样的“反华急先锋”,但的确低估了文明古国的战略野心。如今,莫迪站在十字路口,他的选择将定义印度的未来,是继续在大国的钢丝上跳舞,还是直面一个真理:在大国的棋局中,真正的自主权永远来自实力,而非施舍。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