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所有来自印度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
之所以这么做,按特朗普的说法就是“印度设置了极端的非关税壁垒”、“在农产品和乳制品上毫无开放诚意”,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不满印度继续大量采购俄罗斯的原油和军火。
就在这一强压政策推出后的48小时内,路透社率先引述消息称,印度几家国营炼油企业——包括印度石油公司(IOC)、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印度斯坦石油公司(HPCL)以及MRPL——已经暂停了从俄罗斯采购石油的计划。
称暂停采购的原因是七月份的折扣缩小,但有人指出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之所以停止采购俄罗斯石油,主要是因为美国施压。
特朗普得知此消息后异常兴奋。他表示:“我听说印度已经开始减少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这是一个好现象。”言语间透露出一股明显的胜利情绪,仿佛印度已经在他的关税攻势下低头。
可戏剧性的反转很快发生了。8月2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公开回应:“印度从未就停止采购俄罗斯原油作出任何决定,能源政策将继续基于市场定价、供应稳定和物流效率,而非任何国家的政治意愿。”
印度政府还强调,与俄罗斯的长期原油合同依然在履行中,没有任何一纸文件、命令或通告显示印度政府有意调整能源采购来源。
印度能源部的两名高级官员也向媒体透露,那些暂停采购的行为,仅仅是由于俄罗斯提供的折扣幅度近期有所下降,加上物流成本临时上涨,出于经济层面的短期市场调整考虑。
而实际上,私营企业如Reliance工业公司并未中断俄油采购。甚至有数据显示,7月最后一周,印度港口仍接收了5艘载有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油轮。
在这一轮外交拉锯战中,莫迪的反击很快。特朗普试图营造的胜利景象瞬间崩塌。
印方的官方澄清不仅打脸了他的脸,更令美国难堪。美国国务院内部有匿名官员对《华尔街日报》透露:“特朗普太急于将不确定的信息当作谈判筹码,反而使我们在与印度的接触中失去了一定的公信力。”
更令白宫始料未及的是,莫迪政府接下来的一步棋更为坚决。
在8月1日,印度被问及是否正在与美国进行关于F-35战机的采购谈判时,印度国防国务部长作出明确回应:“目前为止,印度与美国并没有就F-35战机展开任何正式的交流。我们对提升空军能力持开放态度,但更优先考虑本国研发和与多方的合作制造。”
这一回应迅速被解读为印度对美方军事推销的冷处理。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尽管有美方代表多次鼓动印度采购F-35战机,甚至承诺“可提供适配版本”,但印度始终未明确接受该提议。
军方内部更倾向于继续推进国产第五代战机AMCA项目,或者与法国合作引进阵风战机的舰载版。
消息人士向印度《经济时报》透露,莫迪本人在内阁会议中曾表态,认为F-35战机价格高昂、运维复杂,且战略依赖性过强,若大批量引进将影响印度的国防自主路线。
这些在特朗普施压之后变得更为敏感,印度高层甚至表示,不排除以“拒绝采购F-35”的方式回应美方的贸易制裁。
美印间的这一波交锋,已从纯粹的关税纷争,扩展到能源自主、军事主权乃至国家战略方向的全面碰撞。
特朗普显然是想用典型的“贸易换政治”手法,将关税、军售和外交绑在一起,以期逼迫印度在战略上向美国靠拢。
但莫迪用一连串具体而清晰的举措表达了明确立场——印度不是被动接受的棋子,而是一位愿意下注、也敢于拒绝的博弈者。
白宫目前尚未就印度的最新声明作出官方回应。但可以预料的是,特朗普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继续施压、加码惩罚,让摩擦升级;要么承认误判,寻找新的折中路线。
而印度方面则显示出更强的耐压能力,不急于妥协、不畏惧压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让世界重新看到了印度的战略定力。
这一轮斗法中,谁更胜一筹尚未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莫迪的反击,不只是对特朗普个人言辞的回击,更是对“以压促服”这一老旧外交套路的否定。在新的国际秩序演变中,印度选择了一条更具自主性与抵抗力的道路,这将对美印未来的合作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