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良木
编辑丨良木
录取刚刚放榜,朋友圈、微信群全是讨论专业怎么选的。有人说“选专业就是选人生”,还有人半夜失眠,怕一个决定影响一辈子。
看着今年的高考录取数据,心里那点侥幸全没了。现实给所有人好好上了一课:学历不是万能钥匙,专业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分叉口。
今年的录取有多“魔幻”?江苏、江西、河北、四川……提前批分数线一出来,铁饭碗专业被抢疯了,但不少985、211的冷门专业竟然遇冷,连北大都出现了“无人填报”。
家长们一脸懵,考生们一脸愁。高分也不敢乱填,热门专业卷到离谱,冷门专业怕毕业直接失业。
说到就业难,四个专业被点名了。真不是空穴来风。
先说小语种。以前觉得学会一门冷门语言,能进大外企、外交部、做同声传译,体面又高薪。
现在呢?AI翻译越来越牛,机器成了最大对手。
小语种毕业的朋友发朋友圈:“进了央视,结果是打杂,不是翻译。”
公司要么嫌你贵,要么直接用工具。
小公司请不起,大公司用不上。特长变成了尴尬,专业变成了鸡肋。
再看新闻传媒。短视频、直播、自媒体,人人都能做“记者”。
传统媒体岗位一年比一年少,电视台、报社招人名额都要掰着手指头数。
门槛低、竞争大,专业壁垒一夜消失。
有同事是汉语言文学出身,靠写作水平直接杀进新媒体,把传媒科班生按在地上摩擦。想进传统媒体?
得有过硬关系或者天赋异禀,否则就是陪跑。
第三个是法学。听起来气派,家长也都喜欢,但现实真挺残酷。
法学毕业要拿律师证,实习一年工资低到想哭,还得拼命考。2025年全国法学毕业生要到40万,岗位却没那么多。
没有证书你连门都进不了,有证书还要卷,普通人一不小心就“法考陪跑”。
不少毕业生只能转行,或者在企业里做合规、文员,离想象中“法律精英”差十万八千里。
第四个,生物工程。连续三年被教育部点名“红牌专业”。
专业听着高大上,现实却很扎心。药企就那么几家,岗位一年到头不够分。
大家都想着进大厂搞研发,结果名额少得可怜。
想拿高薪?没硕士、博士都别想。很多人本科毕业只能转行做销售或者普工,专业技能直接浪费。
那几个铁饭碗呢?说实话,也开始不香了。土木工程,十几年前最吃香,一毕业就能进国企、央企,收入稳、地位高。
现在房产暴雷,基建停摆,分数线一年比一年低。重庆大学土木分数线十年跌了37分,央企岗位直接要硕士,本科生简历都没人看。
当年的“天之骄子”如今成了“深似海”。
临床医学,老一代家长最爱。规培生制度出来后,刚毕业的医生几年都在熬,每月三五千工资,压力大到崩溃。
去年26岁规培女医生自杀的消息还在热搜,遗书里写着“心脏快跳出来了还是不能休息”。
现在连护士都要博士学历,普通本科生还有什么机会?
师范,老铁饭碗。可“双减”政策一来,培训机构倒闭一片,编制也在收紧。
湖北鄂州直接锁死教师编制,天津西青区甚至搞考核制,不合格就辞退。
专家说十年后教师会严重过剩,师范毕业生只能重新找路。谁还敢说“教师一聘定终身”?
再说两个必须避开的坑。人工智能专业,光听名字就高大上。
可现在全国两百多所大学一窝蜂开,师资水平天壤之别。
985、211名校学生还能“吃肉”,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连“喝汤”都难。
行业岗位没想象那么多,毕业就是“AI难民”的比比皆是。
国际经济与贸易,90后家长最爱的“王牌专业”。
现在外贸形势变了,出口压力大,企业更看重实际英语能力。
课程设置太浅,毕业出来竞争力弱,很多人最后只能转行做销售。
英语+小语种才是破局路子,纯学国贸大概率“毕业即转行”。
今年高考录取,真的像照妖镜。军警、公费师范生这些体制内专业,分数线依然高得吓人。
警校的女生分数线甚至比男生高二十多分。但名校的冷门专业,真没人要了。
北大公共管理分数线跌到历史新低,甚至出现“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罕见情况。
家长和考生再也不信“985就是香饽饽”,专业优先成了共识。宁可上211的好专业,也不愿当985冷门专业的“分母”。
结尾想说,专业选择就像播种。不是押宝,是看你愿不愿意扎根。2025年的高考录取,已经不是拼分数,而是拼眼光、拼耐心、拼格局。社会越来越现实,你要有真本事,才不会被淘汰。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