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社交媒体发布一条耐人寻味的动态:“我相信我们已具备条件达成一项惠及我们两个伟大国家的协议。”尽管这条推文在几分钟后被迅速删除,但为时已晚,已被全球多家媒体截图存档。这个手滑的操作,意外暴露美方在当前中美贸易博弈中的真实底牌——美国迫切希望与中方达成协议,且对现状的满意度远超其公开表态。
贝森特的发帖时间点极为微妙。就在48小时前,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刚刚结束。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同意将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措施延长90天。这一成果被外界视为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缓和,但美方此前始终以“需总统最终批准”为由回避明确表态。贝森特的发文却直接承认“协议雏形已现”,甚至强调“双方受益”——这与他在谈判桌上对中国“产能过剩”“支持俄罗斯石油贸易”的强硬指责形成鲜明反差。美国财政部事后解释称“删文因图片显示异常”。但舆论普遍认为,此举实为掩盖美方在谈判策略上的破绽:当贝森特写下“惠及两个伟大国家”时,已默认当前关税休战符合美国利益,且急于将暂时妥协转化为长期协议。
这种矛盾姿态,如同4个月前他一面抨击中国“全球经济最不平衡”,一面又私下向华尔街透露“高关税不可持续”的翻版。中方在谈判中的底气,源于一套精准反制的“三维防御体系。首先是能源自主权,中国每日进口200万桶俄罗斯原油(占俄出口总量30%),享受低于国际油价25%-30%的折扣及人民币结算便利。其次关键矿物霸权,稀土加工产能垄断全球90%,石墨出口管制可使美国电池成本飙升300%,镓锗限制直接卡住半导体产业咽喉。另外就是金融核选项,7500亿美元美债持仓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能在必要时冲击美元体系。如今贝森特在谈判中专门“确认稀土磁体加速流向美国”,这印证中方反制的有效性。
尽管贝森特试图用删文掩饰底牌,但美方诉求已清晰浮出水面:一是以关税暂停换供应链稳定。美方迫切希望将当前10%税率维持到11月,避免58%的高关税自动触发导致经济震荡。为此,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紧急“找补”,称贝森特汇报“会谈非常好”,试图淡化内部矛盾。
二是能源与科技的利益置换。美国页岩油产量达每日1300万桶,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但俄油价格优势让美油毫无竞争力。美方试图以“放宽AI芯片管制”为诱饵,换取中国削减俄油进口,却遭中方严拒:“能源安全属主权范畴,不受外部指令”。三是“去风险”幌子下的技术围堵。
美方所谓的“非脱钩”实为选择性切割:在日内瓦会谈聚焦“磁体问题”、伦敦会谈扩大至“两用技术”,斯德哥尔摩更试图将新能源、半导体纳入管控。这种步步紧逼,反而加速了中国技术自主——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产能突破50GWh,芯片自给率升至26%。贝森特删掉的是短短一行文字,暴露的却是美国在贸易战中渐显疲态的现实。
当中国能凭借能源多元布局、稀土掌控力和金融反制工具,在谈判中逼出美方“满意现状”的底牌时,这场持续已久的博弈已迎来转折点。未来90天,特朗普政府或将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关税大棒挥得越狠,战略回旋空间就越小——毕竟,当“不可替代性”握在对方手中时,再精巧的谈判策略也难掩底牌尽露的被动。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