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只剩最后五天,印度国营炼油厂已暂停进口俄罗斯原油,中国明确表示能源采购属于国家主权,普京结束沉默首度回应。
美国投下一个惊雷,在中俄印三国激起千层浪,俄罗斯如何突破重重封锁?印度难道就此妥协?中国又将如何保持石油安全?
最后通牒的倒计时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命令,要求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将对俄实施100%关税,并对继续购买俄油的国家施加高达100%的“二级关税”。他点名中国、印度和巴西,时间节点是8月8日。
7月28日,特朗普在苏格兰加码表态,他当众点名中印两国,称这两个国家正在“资助战争”,不会容忍任何“拖延战术”。
特朗普点名印度三天之后,印度迅速做出应对, 四大炼油巨头在同一时间,暂停了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行动,这些企业掌握着印度超过一半的炼油能力。
面对美国的核潜艇压力,还有石油能源封锁,俄罗斯也陷入了困境。普京在会见白俄罗斯总统的时候,出人意料地展现出缓和的态度。
而中方早已通过外交、军事等多渠道表明立场:该买的俄油照样买,该走的合作照样推进。
特朗普政府的“二级关税”战略浮出水面。这不仅是针对俄罗斯的惩罚措施,更是编织了一张针对与俄贸易国家的间接施压网。
美国对俄罗斯贸易对象发出次级关税的威胁,其实还是为了封锁俄罗斯经济,切断俄罗斯战争经济来源,并且在国际贸易上孤立俄罗斯。
中美谈判刚刚落下帷幕,美国财长贝森特就以意有所指地出来说话,要是中国在购买俄罗斯石油上继续一意孤行,美国不排除会施行关税惩罚的可能,最高加征500%的关税。
三位数的报复性关税,已经到了贸易断链的程度,美国将威胁等级调到了最高。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从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普遍性关税,并附加“通俄罚款”。美方列出印度的三宗“罪状”:高关税壁垒、数字贸易限制、持续采购俄制武器与能源。
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讽刺印度经济状况,批评其在俄乌问题上“脚踩两条船”。这种公开羞辱成为压垮印度战略定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印度的战略妥协
四艘装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漂泊在印度西海岸外海,无法靠岸卸货——这是7月31日印度政策急转弯的生动写照。
承受关税压力的的印度, 不得不迅速暂停跟俄罗斯原油的订单,这给印度的炼油企业也出了一个难题,失去一大原油来源,印度急需寻找替代。
这些企业掌控着印度60% 以上的炼油能力,日均处理量达520万桶。它们的集体转向意味着印度每日180万桶的俄油进口戛然而止,曾经全球最大的俄海运原油买家就此退场。
对外,印度还是选择稳定人心的方式,宣称印度能源安全没有问题,不进口俄罗斯原油也影响不了什么。
可是印度石油行业内部,面临着怎样的考验,只有印度自己能体会。欧盟能源监管机构正紧盯印度“洗白”俄油成品再出口的行为,威胁限制其成品油进入欧洲市场。
莫迪政府未公开承认对美让步,但多家印度媒体援引官员的话称,此举是出于“避免关税惩罚”的考虑。
印度央行警告,持续购俄油可能触发资本市场冻结等连锁反应,国营炼厂的暂停采购实为避险之举。
中方的战略定力
与印度的“战略后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坚定立场。在印度宣布暂停俄油采购的同一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会议上严正反驳美方逻辑。
中方代表强调能源采购属于国家主权范畴,任何外部压力都不会改变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决心。
他同时指出,美国自身仍从俄罗斯进口核燃料、化肥等关键物资,却对他国正常贸易横加指责,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更具深意的是军事层面的呼应。8月初,中俄海军在日本海启动“海上联合2025”联合军演,随后展开第六轮太平洋联合巡航。
此次演习规模空前,参演舰艇、战机数量远超往年,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俄关系稳定性的清晰信号。
普京的沉默与回应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发出后,克宫出现了意味深长的沉默。24小时、48小时过去了,普京没有任何公开回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仅简单表示“已知悉”特朗普声明。
这种“已读不回”的状态持续整整三天,直到8月1日普京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会晤时才打破。
普京表示:“谈判始终必要,但乌克兰对我们的条件装聋作哑。” 他透露俄方早在2023年就提出和平框架,包括保障东部地区使用俄语、尊重东正教会等内容,但乌克兰始终回避实质谈判。
普京强调,俄罗斯已向乌方转交大量战俘与阵亡士兵遗体,也提出设立谈判工作组,但至今未获实质反馈。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愿意等,如果他们现在不准备谈,我们可以继续战斗。”
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切帕的言论更为直白。他指出西方的“最后通牒”实质是试图为乌克兰争取喘息时间重组军力,而非真正推动和平。
佩斯科夫则宣称俄罗斯经济已经形成 “制裁免疫力” ,外部威胁无法迫使俄罗斯在国家战略上让步。
全球博弈的深层逻辑
这场围绕俄油的全球博弈,本质是政治压迫与自主战略的较量。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与制裁双重工具,逼迫中印两国与俄罗斯划清界限,同时在中印之间实施“分化战术”。
印度的退让被白宫视为“胜利样板”,但其代价高昂。据行业估计,替代俄罗斯的石油供应每年可能增加50到100亿美元的进口成本,推高国内通胀压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举暴露了印度在国际高压环境下战略自主空间的局限性。
中国则通过制度韧性、供应链自主和军事协同的三重保障,将美方施压转化为展示战略自信的契机。
在印度退出后,俄罗斯对华石油议价空间进一步向中方倾斜,中俄之间的铜贸易增长高达81%。
俄能源部长明确表示“中国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可靠伙伴”,两国在天然气管道建设、电力合作等领域达成多项新协议。
资料来源:
欧盟要购买美国能源取代俄罗斯油气,俄方回应:将导致欧洲去工业化2025-07-28 22:31:36来源:观察者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