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志愿季,张雪峰的直播间比菜市场还热闹——家长们攥着分数条,像抓住救命稻草,就盼着他一句“报这个,稳了”。
可今年,这根“救命稻草”突然说要歇了,2025年直播暂停。
消息一出,有人说“他肯定是被骂怕了”,也有人猜“是不是动了谁的蛋糕”,吵来吵去,倒让人想起他常说的那句:“志愿报不对,十年全白费。”
如今他自己按下暂停键,又算哪门子“志愿”?
张雪峰这人,是从东北小县城出来的“做题家”,北漂时住过地下室,后来靠在网上讲考研段子火了。
别人讲志愿要么端着架子掉书袋,要么模棱两可打太极,他偏不——直播间里,家长问“孩子想学报媒”,他能直接拍桌子:“你要是我家孩子,我直接打晕送医院!”
转头又对农村家长掏心窝子:“别听那些虚的,选个好就业的,先让孩子在城里站住脚!”
就这么个又冲又直的人,愣是把“高考志愿咨询”做成了顶流生意。
年讲课收入几百万,上综艺、开公司、卖书带货,活成了“寒门逆袭”的范本。
可火了之后,麻烦也跟着来。去年一句“文科就是服务业”,被高校教授追着骂“肤浅”;今年说“新闻学坑”,连《人民日报》都出来评了句“不能以功利论专业”。
他倒好,直接回怼:“我讲的是老百姓能听懂的大实话!”
其实往前倒腾十几年,教育咨询圈也出过“顶流”——徐小平那会儿,靠着新东方的讲台,一句“出国改变命运”点燃了多少大学生的留学梦。
他讲的是“诗与远方”,是“人生无限可能”,台下的学生听得热血沸腾,觉得砸锅卖铁也要出去闯。可现在呢?时代变了,“内卷”成了口头禅,家长们不做梦了,就想知道“哪个专业毕业能考公”“哪个学校就业率高”。
张雪峰刚好踩中了这个点:他不说空话,只给“生存指南”,把复杂的志愿填报拆解成“避坑手册”,就像给焦虑的家长递了把“工兵铲”,管你什么理想,先帮你把路上的雷排了再说。
可“工兵铲”用久了,也容易伤到自己。
前阵子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董宇辉被推上风口浪尖时,还能笑着说“大家别担心,我挺好”,最后靠公司换管理层才喘口气。
张雪峰倒好,直接“急刹车”——别人是被动卷入漩涡,他是主动停播避风头。你说他怂吧?他以前怼天怼地的劲儿可不像;你说他聪明吧?这一停,多少等着他“划重点”的家长得抓瞎。
记得他早年上《火星情报局》,跟薛之谦插科打诨时还挺放松,说自己“就是个讲课的,内容不行了,谁还看我啊”。
后来上《鲁豫有约》,提到北漂住地下室的日子,眼圈有点红:“我最见不得孩子努力半天,因为志愿报错了一辈子后悔。”
那会儿他说“我不是网红,是老师”,现在看来,这“老师”当得比网红还累——既要懂政策、摸数据,还得会吵架、扛骂名,更得拿捏着“说真话”和“不挨揍”的分寸。
有人说,张雪峰的停播,是因为“真话太刺耳”。这个时代,家长们一边骂他“功利”,一边又偷偷存他的直播回放;教授们批他“误导学生”,可自家孩子填志愿时,说不定也会搜搜他的视频。
他就像个矛盾的结合体:既是打破信息差的“摆渡人”,又是被流量架在火上烤的“靶子”。
你看徐小平后来转做投资,离了讲台反而更自在;
董宇辉成了“文化助理”,在商业和情怀里找平衡。
只有张雪峰,还卡在“高考志愿”这个最敏感的赛道上——一边是千万家庭的期待,一边是行业规则的围剿,中间还夹着自己“不能误人子弟”的执念。
这次停播,与其说是“怂了”,不如说是“累了”:就像高速上开久了的车,总得找个服务区歇脚,不然下一个弯道可能就翻车。
张雪峰按下暂停键,可千万家长的焦虑没停。
直播间里的“报哪个专业”“选哪个城市”,说到底是普通人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没背景、没资源,只能靠“填对志愿”这最后一根稻草,赌一个安稳未来。
只是,当我们习惯了靠“网红军师”来指点迷津,是不是也该问问:下一个“张雪峰”会是谁?或者,我们真的只能靠别人的“避坑指南”,才能给孩子铺一条“稳路”吗?
这个问题,张雪峰没说,或许他也在想。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