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季又是长沙四大名校的狂欢舞台。
355个清北名额里长沙独吞135个,长郡、雅礼、师大附中这些"超级中学"垄断全省顶尖教育资源,物理类考生超历史类近一倍却让教育失衡更刺眼——当省会名校把竞赛保送、高分学霸、名师资源全数收编,其他县市的孩子是不是只能陪跑?
看看数据背后的深层撕裂。长沙四大名校用五大学科竞赛保送清北的24个名额全是自家学生,其他地市重点高中连竞赛教练都配不齐。更残酷的是,长沙四大名校今年600分以上考生合计2808人,这个数字比株洲、衡阳、永州等八个地级市所有高中600分人数的总和还要多。经济基础决定教育上层建筑,长沙GDP占全省30%的同时,教育投入是排名第二常德市的4.6倍,这种资源虹吸效应让"振兴县中"计划沦为纸上谈兵。
河北衡水模式和浙江县域均衡值得对照思考。河北全省清北录取人数60%集中在衡水中学系,结果导致整个河北高中陷入无限内卷;反观浙江实施"县中崛起"工程三年,镇海中学今年清北录取数反而从45人降到38人,但宁波下辖慈溪、余姚等县级中学清北录取数增长35%,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湖南现在明显在走河北老路,当长沙四大名校用提前批掐尖、跨区域招生等方式把全省尖子生收编,教育生态已经出现马太效应危险信号。
破局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竞赛教练轮岗制度可以先试行,把长沙四大名校的23位金牌教练抽调到湘西、怀化等地的重点高中支教三年;省属高校招生指标应当参照山东模式,按各地市考生比例分配定向名额;最重要的是掐断超级中学的掐尖特权,石家庄二中去年停止跨市招生后,周边保定、邯郸等地市重点高中一本率平均提升12%。教育平权不能总让底层买单,是时候让既得利益者让渡资源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