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碰到邻居家孩子,高考估分600,家长乐呵呵说按去年分数能上某211,结果一聊志愿填报,连专业组选科要求都没核对全。这可不是个例,今年陕西、山西等8个省份首推“院校+专业组”模式,不少家长还按老思路盯着分数填,其实新规则下,选科、专业组搭配、政策解读这三个地方藏着暗坑,稍不注意高分也可能落榜。
先说说选科要求的“表面功夫”。很多家长以为只要孩子选科符合专业组标注的“物理或历史”就行,根本没细看组内具体专业的要求。就像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在某省的“物理类03组”,表面写着“物理”,但组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这两个热门专业,实际要求“物理+化学”。去年就有个考生,选了物理没选化学,分数够了专业组线,结果被调剂到材料工程,哭都来不及。还有历史类专业组,有的组里汉语言文学要“历史+政治”,新闻学却只要“历史”,你家孩子要是选了历史没选政治,填了这个组想冲汉语言,照样白搭。现在高校专业组的选科要求越来越细,光看考试院公布的大表不够,必须进学校本科招生网,把组内每个专业的选科要求逐条列出来核对,这步偷懒不得。
再聊聊专业组“冷热不均”的预判。中分段考生最容易栽在这,总觉得分数卡在中间,就该报“中不溜”的专业组。但你想过没,今年很多一本院校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打包成一个组,比如某省师范大学“历史类02组”,里面有汉语言文学(热门)和历史学(冷门),去年这个组录取位次比纯汉语言文学组低了500多位,可今年家长都知道这个“混搭组”,分数说不定就被炒上去了。反过来,有些二本院校的特色专业组,比如南京工程学院的“物理类04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去年录取位次比前年涨了1200位,因为新能源行业火了,这类专业组今年可能更抢手。中分段考生别光盯着去年的“平均分”,得把目标专业组拆解开,看看组内有几个热门专业、几个冷门专业,热门专业占比高的组,今年分数大概率往上走,冷门多的组可能会降,这点得自己拿笔算。
然后是“保专业”政策的真实门槛。今年不少高校喊出“6保1”“4保1”,家长一听就觉得“稳了”,把6个专业志愿随便填填。但你仔细看高校招生章程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5年的“6保1”政策,后面跟着一行小字:“考生投档分需达专业组录取平均分的90%以上”。去年该校某专业组录取平均分630,也就是说你至少要考567分,填的6个专业里才会保一个,要是考了560,照样可能被调剂。还有中南大学的“4保1”,要求“专业志愿填满且不服从调剂”,但你敢不服从调剂吗?一旦没达到保专业的分数,直接就退档了。这些政策不是“福利”,是有条件的,家长得拿着孩子的预估位次,对照高校去年专业组的平均分位次,算算够不够“保专业”的门槛,别被宣传语忽悠了。
高分段考生也别掉以轻心,数据参考容易犯“段位病”。以前高分段看学校录取位次就行,现在专业组拆分后,同一个学校可能拆出五六个组,每个组的位次差老远。比如复旦大学2024年在某省,“物理类01组”(计算机+金融)录取位次120名,“物理类05组”(环境科学+材料)录取位次380名,差了260个位次。你家孩子要是680分,按去年学校整体录取位次150名报了01组,可能就滑到05组去了。高分段考生得把目标学校的所有专业组都列出来,按组内专业热度排序,再结合自家孩子的选科和分数,逐个组算位次,别光盯着学校的“最低录取位次”。
最后说说地域选择的新思路。以前家长总觉得“非北上广深不去”,但今年这个思路可能吃亏。比如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去年新推出“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组”,因为组内只有这一个专业,录取位次比同校计算机专业组低了800多位,但这个专业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持,就业不输北上广。还有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业组,2024年录取位次比同分段上海某211院校低了500位,因为家长觉得成都不如上海,结果今年这个组的咨询量已经翻倍了。现在新兴城市的特色专业组,分数还没被炒起来,性价比更高,家长可以多看看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比如武汉、西安、长沙,这些地方的高校专业组往往藏着“捡漏”机会。
现在距离志愿填报还有一个月,家长们与其天天焦虑分数,不如把这几件事做好:一是把孩子的选科和目标专业组的每个专业要求逐条核对,列个表格;二是把近三年的“一分一段”表找出来,算算孩子的位次在去年能对应哪些专业组;三是去高校招生网下载2025年的专业组招生简章,把“保专业”政策的条件用红笔标出来。记住,新高考填志愿,拼的不是分数高低,是细节抠得够不够细。你家孩子现在的位次是多少?有没有遇到选科和专业组不匹配的情况?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避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