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今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考生们都在陆续收录取通知书。
而重点高中们,这一个多月忙得不可开交,明里暗里晒战果——700分以上,680以上,660以上多少人;报考完、录取完,就是清北多少人,985、211多少人……
我们这些初中家长“流着口水”看牛校“神仙打架”,也偶尔带入自家娃,要是进了XX中,高考能有多少分?能去什么学校?
这两天,鸡娃群都在疯传一张图,我去小某书上找到了原帖,也看了大家的讨论,说实话,心情很复杂。
我发到同事群里,几个娃还在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小伙伴看了之后,一脸不可思议。
除了后面两个八少八素,其他孩子,都不符合这届家长对牛娃的期待。
好歹是海淀、西城这样的教育高地,好歹都是一、二梯队的好学校,还有小强直升班的……北京好大学那么多,怎么连个985都没“混”上?
几年前,我也有这样的疑惑,觉得帖子内容是编的吧,但这两年接触的初、高中家长越来越多,现在看来,即便帖子是假的,我也相信,北京普娃真实的高考成绩就是如此。
我们不愿意相信真相,因为真相最扎心。
大家每年看到的高考喜报,是学校用来招生的,所以,“报喜不报忧”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就像面试的时候,第一学历的学校好,肯定会特地强调第一学历,如果第一学历的学校很一般,就会重点说硕士、博士,参与的项目、大厂的实习经历等等。
现在不能宣传“状元”,学校就拆“盲盒”。裸分上清北的多,就强调裸分含金量,强基的多,就拼清北总人数。C9、985、双一流……换着花样把学校实力往上叠加。
包括实验班、直升班的985、211率,也都单独算。总之就是哪个维度的数据好看,咱们就能看到哪组数据。
作为家长,确实容易被头部成绩冲昏头脑,脑子里想的都是,只要我娃进了这所学校,保底211,要是我娃能签进实验班,清北复交也不是没可能。
我们看到的是学校想让我们看到的“分子”,而那么多400多分、500出头的“分母”,在数据中若隐若现,甚至消失不见。
但是清北率,985率,跟大部分孩子又有什么关系?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说,来吧,我们“保一本”,任何一个实验班也都无法承诺“保211”。
那些计算出来的XX率XX率,对学校来说,是简单的分子除以分母,但对个体家庭来说,510分就是510分,六小强的510分跟普校的510分,没什么不同,报考大学,只看分数,不会因为你是小强的,你是四中八中的,就优先录取你。
这个帖子让家长觉得扎心的是什么呢?
是这几个孩子都是好中学走出来的,也就是说,不管当年是zheng保也好、是校额到校也好、是提前签约也好、是中考统招也好,都通过自己或者父母的努力,进到了第一梯队的高中。
这一局,他们已经在千军万马中,甩开大部队了。
但最后走到高考阶段,大家看到的是“高开低走”,结果不尽人意。
之前我写文章提到过,北京鸡娃家长最后的防线是“三首一工”,以前爱答不理的学校,现在真的高攀不起。
从海淀六小强到“三首一工”,该对名校“祛魅”了吗?
就拿北工大来说,高考全市排名前20%才考得上,要选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实验班,排名更是要冲到前10%。
这还没继续往下算呢,往前倒推,还有普高率呢,要不要考虑进去?
大家经常有一种错觉,高考出分后,好像满大街680以上的考生;身边接触的家长,孩子好像个个都上岸了牛校;同事的孩子、亲戚的孩子,认识的人里,好像人均985、211,偶尔还有几个清北的。
其实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一方面跟圈子有关,比如在海淀,确实身边就会有不少上岸六小强的孩子,甚至还有人大附ZP的娃,在朝阳,同事的邻居、闺蜜的朋友,总会有孩子去了北中。
另一方面,就是学霸、牛校给人的冲击感更大,所以印象也更深,别人家的孩子,哪怕只是听说的,也会经常被讨论、被提及,久而久之,感觉都是身边的娃、都是高分的学霸。
如果孩子成绩一般,家长也不会太高调,周围的朋友、同事如果不是特别熟,也不会那么不识趣刨根问底追问孩子的分数、去向。
所以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就是很多孩子其实根本够不上“三首一工”,更别提人大、北航、北理工了。
大部分北京孩子的去向,是“海跑”、联合大学、物资学院、印刷学院等等。
其实无论在哪,山河四省也好,江浙也好,北上广也好,985都是极少数,考四五百分的普通孩子才是大多数。
很多人以为孩子上了最好的高中,就能保底211了,但我们要知道,再牛的学校都有考三四百分的。
升学中的变数很多,归根结底,还是看孩子自己。
幼升小,上千万买了学区房,但北京的学区房只管小学,管不到初中。
那就鸡娃吧,报班、报课,每一天都不敢松懈,但阳光招生后,牛娃掉坑校的真不少。
说好的“中考时顶峰相见”,但学校跟学校氛围不同,老师水平不同,没有打好基础,即便3年后通过校额到校上岸了好高中,但你跟3年前水平、能力相当的同学,已经大不一样了。
再退回到小升初阶段,当然有孩子靠爹妈走了zheng保,但好学校、好老师也不能百分百带出学霸。
初一、初二成绩滑坡,加上青春期叛逆和躁动,这些都是升学路上一颗颗容易引爆的“炸弹”。
中招阶段,一分一操场,前段时间给你们分享过北京中考一分一段,仅仅8分在海淀区就差了2000名(从3000-5000名)。8分可能就是两道题的差距,但到了高中,原本差不多的孩子,分分钟就能差出18分,甚至38分、58分……
(今年中考一分一段,海淀3000多名到5000多名也就差了8分)
我记得我当年中考也是这样,人大附505+,北大附503(同样分优先数学成绩好的),首师附500,101大概是495左右……我们全宿舍都在495-510的分数段里,真的是一分一操场。
到了高中,难度也是真的大,一对一补,各科全补,如果孩子不行,你连下限都保不住。
所以那些我们身边看着长大的孩子,小学、初中都是尖子生,我们曾经以为努努力可以冲清北的,最后如果能考上北理工,都已经非常厉害了。
海淀18年鸡娃终点:高考考成这样,问题出在哪?
北京市属高校没那么多,也没那么好,大家知道的名校,都不是市属的,也就不会对北京考生给予太大的倾斜(我知道有些人又要嚷嚷“何不食肉糜”,所以补充一下,跟外地比,北京招生人数会多一些,但绝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
加上北京孩子不愿意离开北京(就像上海孩子不愿意离开上海),一方面外地学校对北京招生也不多,另一方面,以后如果回京工作,大学在本地读,会有本专业的教授、老师、同学等等人脉在。
所以大学的选择也并不多。
北京家长也在学着看清事实,接受真相。
就算自己夫妻俩都是三清(清华本硕博),那又怎么样?学历不是世袭的,还是要孩子一分一分考出来。
均值回归,一切皆有可能。
考个普通的大学,不是985、211,甚至不是一本;学个尴尴尬尬的专业,不热门也不刚需;性格上不是很好强,工作中生活中又吃不了太多苦……
可能,这才是大多数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所以,鸡娃路上,真的不能眼高手低,要及时调整目标,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能因为鸡娃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人力、心血,就觉得考高分是水到渠成的。
成长的过程,要接受三件事——父母是普通父母,自己是普通的自己,孩子是普通的孩子。
只要孩子心态阳光,培养个一技之长,未来有个谋生手段,能尽力工作、努力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成功的养育。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