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决赛对日本,王思雨全场替补,李梦连名单都没进,那一刻,许多球迷心里也许都凉了大半截。
中国女篮亚洲杯没进决赛,只拿第三,宫鲁鸣的用人和战术安排,却把球迷的心搅得七上八下。
眼看“黄金三巨头”气数将尽,女篮的下一步,到底该走向哪里?
上一周,一场亚洲杯女篮的风波,让无数人的情绪从希望到无奈,又跌到不甘。
比赛还记得吧?
中国队碰日本那天,全场篮板和助攻是赢的,可日本队外线疯狂输出,34投16中,直接把我们拉下了马。
大家都在盯着王思雨裹着羽绒服,冷眼坐在板凳席,而电视里扫到黄思静最后一投被大帽,弹幕和朋友圈几乎同时炸了。
王思雨是谁?
这姑娘可是东京奥运绝杀澳大利亚的主力后卫,被称冷面杀手。
闹心的是,这回她竟然全程看饮水机。
数据放到明面上,整届亚洲杯王思雨每分钟能贡献0.7分0.4助攻,整体效率全队第二。
队里另一位后卫李缘,每得1分得砸6.2次篮。
结果,教练宫鲁鸣就是一整节都让王思雨坐着看,也不知是心里有底,还是盘算着别的什么。
李梦的故事就更让人无语。
其实大家都清楚,她是目前中国女篮最稳定的得分点。
这次没入选,谁都知道去年合同原因她没归队集训,但她在WNBA场均11.3分、7记三分刷新中国球员纪录——她的这种经历,不知道宫指导怎么舍得不用。
球迷用一句话精确表达:“让李梦不上场,不是战术,是硬生生断了中国队的支柱。”
宫鲁鸣赛后当然被问爆了,外界舆论几乎一边倒,质疑声四起。
尤其是主力、老将被限制,被重用的却是效率并不高的新人。
网络上“老的不让搏,新的扛不住”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对比一下,那边女篮大学生队刚在大运会上痛快拿下金牌,这边国家队却是拿了个第三名,失落感真是写在脸上的。
说真的,宫鲁鸣也不是完全拍脑袋用人。
他手下有自己忌惮的问题,比如组织后卫,他偏爱那种能梳理进攻节奏的,可能李缘在他体系里,就是那个能稳定的“节拍器”。
可如果球队进攻打不开、三分命中率又全场脱节,战术到底奏不奏效,还有多少说服力?
洛阳纸贵不是没因由。
亚洲杯落幕后,主教练该不该下课,成了各路球迷的饭后谈资。
联想到女篮近年来的步履艰难,很多人其实都在问:“是不是太着急改变了?”
篮协、教练组,包括值班队员自己,都在赛后反思。
这批90后“黄金三巨头”——李梦、韩旭、黄思静,从高峰走下坡路,难免让人唏嘘。
国际上的趋势呢,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极端。
国际篮联最近的数据表明,现役WNBA女球员平均年龄28.9岁,东京奥运四强核心球员平均29.4岁。
也就是说女篮的运动周期其实更长,新老交替没必要一拍脑袋就把所有老将全砍光。
再说日本队,核心田中、奥原哪一个不是二十七八在黄金年?
唯独我们谈“未来”的时候,看着当下这些熟脸就想往后推。
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
女篮和男篮青训理念很不同。
2015年男篮乒风暴,全是“青春风暴”的口号。
然而女篮这队,经验、默契和老带新其实更重要。
在中国女篮,有些环节,年轻人单靠身体和激情解决不了问题,缺的是一颗稳得住的“定海神针”。
再回头看看,2012年伦敦奥运中国女篮兵败失利。
当时的教练孙凤武顶住压力,硬是把苗立杰、陈楠这帮老将留下压阵。
就这样撑过几年,终于2016年里约奥运中国队杀回八强。
事实摆在那里,新老结合才有出路。
而现在,宫鲁鸣思路完全不同。
他说要超60%23岁以下,但放眼亚洲杯这批小将,张子宇身高224cm场均16分钟,体能和经验显然差距极大。
年轻队员天赋溢出,可紧要关头顶不上,这不是用生命交学费吗?
日本队让一归化中锋史蒂芬妮硬生生打穿全场防线,宫鲁鸣的助教郑薇一回头,连眼神都写满了焦急。
我每次看到教练会后复盘,总有人建议:赶紧学日本,青训、校园篮球抓起来。
可现实就是,日本女篮青训做得好,但她们没有完全推倒重来,每一批新人上来旁边也有成熟的大姐头,技术、理念都靠老带新一圈圈打磨;再看看我们,把李梦这种当打之年中坚摁在外面,新人一下失重,老队员心里也添了堵。
宫鲁鸣要承担一部分舆论压力。
这届亚洲杯,他的排兵布阵,可以说是激进冒险。
让效率更低的新人扛关键时刻,牺牲了部分老将本该为球队贡献的能量。
有网友说:“不服老不行,输球还不心服气。”
其实,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用人哲学”,但真把人心伤透了,场下的声音就开始杂乱起来。
这批女篮老将还真不愿意就此淡出。
李梦WNBA每场都在拼,她没放弃,韩旭横跨中美两地打了大半年,黄思静在国家队明明还能一战——看得出来,她们没想着“养老”,只是需要机会,但机会不是谁都能重新推开的。
宫鲁鸣给不给?
球迷想看,但现实没给空间。
现在亚洲杯结束了,宫指导的去留,教练组怎么调整,谁都在猜。
坊间有传言要彻底“换血”,也有人力挺给老人再一次机会。
其实无论怎样,球队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全年轻不现实,老带新也得有梯队。
最怕的,是一届大赛过后,所有人都在迷茫,没勇气下结论、没魄力尝试改变。
聊句心里话,我一直觉得中国女篮从不乏天赋,也不缺拼劲。
最大问题,就是这颗球队的“心脏”一旦乱了节奏,无论是新人的浮躁,还是老人的不甘,都会变成身上的一块石头。
年轻固然好,但篮球是一项需要传承的运动,经验和默契,甚至比爆发力更关键。
中国女篮应该怎么走?
这已经不是一个阵容名单的问题,是全局的选择。
无论最后未来由谁执掌教鞭,无论是继续压新人,还是请回老将镇场子,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而不是一味地大刀阔斧改革。
我们不只是在选球员,更是在选择一种文化,以及这项运动往哪儿去。
最后,我也想说一句:姑娘们打得很拼,每个人都值得被理解。
教练压力山大,谁也不想球队成绩下滑。
可球迷的热望也是真的,只希望下一次亮相世界舞台,不再是“差点就赢”,也不是围绕谁上谁下的争吵,而是真正打出属于中国女篮的气质吧——坚韧,拼搏,团结,把这份心气和传承延续下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