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剧烈重塑的阵痛期,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过渡阶段,国家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变得尤为艰难。
印度、土耳其、日本和德国的处境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弱小国家,相反,它们各自拥有显著的区域甚至全球影响力。
然而,恰恰是这种“中等强国”的地位,使它们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正逐渐演变为国际变局中最为脆弱的“战略承压点”。
印度的平衡术危机:从左右逢源到进退维谷
印度曾长期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东方平衡大师”的典范,2025年,这套精心维持的平衡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崩塌风险。
导火索源于美国特朗普政府7月底的一项强硬决定:对价值超过600亿美元的印度商品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
这一决定并非孤立的经济行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声明中明确暗示,此举是对印度“持续与受制裁国家(指俄罗斯)进行重大交易”的回应,未来不排除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
印度的困境远不止于外部施压。其国内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严重削弱了其应对外部挑战的战略韧性。尽管官方公布的GDP年增长率仍维持在7.2%左右,但这亮眼数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忧。
制造业发展长期滞后于预期,“印度制造”计划效果不彰,未能创造足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大量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不仅构成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使得印度难以充分利用其所谓的“人口红利”。
基础设施不足、土地征用困难、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以及复杂的劳动法规,继续阻碍着国内外投资。此外,根深蒂固的社会分化,尤其是宗教和种姓矛盾,时常被政治化,消耗着国家凝聚力。
2025年初,印巴边境爆发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印度军队在行动中遭遇意料之外的抵抗和损失,暴露出其在快速反应、情报收集和精确打击能力方面的短板。
土耳其的走钢丝困局:盟友与对手的模糊边界
土耳其的危险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多面性,其核心在于其外交政策中盟友与对手边界的极端模糊化。作为北约的重要成员国,土耳其理论上应与其西方盟友保持一致的防务政策。
现实却是安卡拉不顾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强烈反对和警告,执意从俄罗斯采购并部署了先进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这一决定直接触发了美国的严厉反制,土耳其被彻底排除出耗资巨大的F35第五代隐形战斗机项目,已支付的14亿美元预付款面临无法追回的风险,其空军现代化进程也遭受重挫。
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在过去一年内累计贬值幅度超过35%,官方公布的年度通胀率在2025年7月已突破50%大关,普通民众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购买力大幅缩水。
高外债、低外汇储备、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持续动摇着土耳其的经济基础,使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异常脆弱。
日本的依附性陷阱:被推向冲突前线的经济体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和其“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被华盛顿赋予了对抗所谓“战略竞争对手”的前沿堡垒角色。
这种定位与日本自身追求的战略自主性之间存在深刻矛盾,东京在安全政策上对美国存在着难以摆脱的依赖,其外交和军事行动的空间受到华盛顿战略考量的严格限制。
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2025年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接近30%,而总和生育率持续低迷。
与此同时,日本的国债负担令人窒息。其国债总额占GDP的比例长期高居全球首位,2025年已突破250%的大关。
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任何大规模的军备扩张计划都面临严峻的财政可持续性质疑。
面对美国的敦促和自身对安全环境的焦虑,日本政府近年来正加速突破“和平宪法”的长期束缚,走上了一条“重整军备”的道路。
日本不仅斥巨资从美国引进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战斧”巡航导弹,还积极发展国产远程导弹技术,显著增强了其所谓的“反击能力”。
这种日益增强的战略依附性和对抗姿态,正在引发一种危险的恶性循环。
日本在敏感问题上日益紧密地配合美国的立场,甚至主动发出强硬信号;在俄乌冲突中,日本也紧随西方步伐,不断加码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这些行动在巩固美日同盟的同时,也客观上将自己更深地绑定在美国的战略战车上,几乎失去了独立调停或缓和地区紧张局势的空间。
德国的捆绑之殇:能源断链与战略自主的丧失
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繁荣的表象之下,正隐藏着深刻的脆弱性和战略困境,其根源在于关键供应链的断裂和由此引发的战略自主权丧失。
能源危机引发了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尤其重创了德国的军工复合体。
由于钢厂停产、合格原材料短缺以及能源成本传导,KMW报告其装甲钢的合格率从以往的90%以上骤降至47%,严重拖累了坦克的生产和交付进度,无法满足德国自身换装和援助乌克兰的迫切需求。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行强硬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这一决定直击德国经济的命脉。
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德国汽车巨头在美国市场占据重要份额,高额关税将大幅削弱其竞争力,导致利润锐减,甚至可能被迫缩减在美业务或提高售价转嫁成本,最终损害销量。
这不仅威胁到数十万个德国本土就业岗位,也凸显了德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面对保护主义浪潮时的巨大风险。
更令柏林感到棘手的是,美国正不断施压,要求德国及其欧洲盟友在关键科技和供应链领域与中国“脱钩断链”。
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其汽车、机械、化工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任何实质性的“脱钩”都将对德国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德国政府试图在“降低风险”(Derisking)的模糊概念下寻求平衡,但美国要求的是更为明确、更具对抗性的选边站队。
身处其中的印度、土耳其、日本、德国,其各自面临的严峻危机,当大国博弈的绞肉机轰然启动时,真正的、可持续的国家安全,从来不会存在于别人给予的选项之中,而只能深深扎根于自身夯实的政治稳定、经济韧性和独立自主的战略决策能力之中。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