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还有清醒人:西方不会容许印度做大做强,不准出现第二个中国

阿七说史 · 昨天 13:33
莫迪高喊印度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目标,雄心勃勃为印度画出宏图,然而刚描了个边,印度经贸就被美国关税“轰”出一个大洞。
25%的惩罚性关税,让印度措手不及,直指石油贸易的能源枷锁,遏制着印度的发展速度,刚刚起飞的印度,被贸易变局拖住了脚步。
这场突如其来的贸易风暴,印证了印度前外交官巴德拉库玛尔一年前的论断:西方不会坐视印度成为“另一个中国”。
1.png

清醒者的警告:霸权逻辑下的发展天花板

2025年8月4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宣布将“大幅提高”对印度商品的关税,理由直指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
不到72小时前,美国刚对印度商品征收25%的基础关税附加“惩罚性”关税。
印度外交部连夜回应,直指美欧对俄贸易存在“双重标准”,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贸易额达675亿欧元,远超印俄贸易规模。
2.jpeg

当印度部分政界人士沉浸在“借美崛起”的幻想中时,资深外交官巴德拉库玛尔在《印度快报》发出警示:西方四百年来维持的全球霸权体系,绝不会容忍新的大国崛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威胁到美国地位时,遭遇强制汇率调整;欧洲推进战略自主时,遭到金融手段遏制。
这些先例揭示一个残酷现实:美国对盟友的支持划有明确红线,任何可能动摇其霸主地位的行为都会招致打压。
印度近年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数据看似亮眼,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早已转化为系统性遏制战略。库玛尔尖锐指出:“亚洲同时出现两个经济大国不符合美国利益”。
3.jpeg

即便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背景下,美国对印度的扶持本质仍是利用其牵制中国,而非真心助力其工业化崛起。这种清醒认知在印度国内引发震动,迫使精英层重新审视对美关系的天真幻想。
摇摆的代价:地缘博弈中的生存法则

面对西方战略围堵,莫迪政府展现出惊人的外交弹性:一面参与美日澳“四方安全对话”,一面维系与俄罗斯的军贸合作;一面配合西方产业链“去中国化”,一面在金砖框架内寻求经济协作
这种平衡术在2025年遭遇严峻考验。2月特朗普向访美的莫迪推销F35战机时,印度却反应冷淡,更倾向联合开发而非直接采购,反映出对美军事捆绑的警惕。
4.jpeg

更深层的矛盾在能源领域爆发。尽管美国施压,印度仍坚持进口俄罗斯石油,外长贾伊斯瓦尔强调这是“保障国民可负担能源的被动选择”。
欧盟2024年从俄进口液化天然气达创纪录的1650万吨,美国持续购入俄产核原料与钯金。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西方规则的实质,霸权利益高于国际道义。
当特朗普关税大棒砸向占印度GDP23%的对美出口商品时,新德里终于看清:在华盛顿眼中,印度与巴基斯坦并无本质区别。
5.png

制造业幻影:产业链转移的残酷真相

表面看,印度似乎正赢得产业竞争。2025年二季度,印度首次以44%的份额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苹果将iPhone Pro系列生产迁至印度的举措功不可没。
但光环之下暗藏隐忧:印度产iPhone本土化率不足15%,半导体产业90%依赖进口,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战略实际已陷入停滞,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4%下滑至14.3%,承诺的230亿美元补贴仅兑现8%。
美国推动的产业链转移本质是“孤岛式”移植。库克坦言:在美销售的大多数iPhone将产自印度,但大规模生产仍依赖中国工厂。
6.jpeg

这种产业转移模式并未给印度带来技术跃升,反而使其沦为地缘博弈的临时装配站。当特朗普警告库克“不希望你在印度生产”时,印度终于意识到自己只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中的一枚棋子。
基建困局:难以复制的中国密码

美国媒体曾为印度开出“药方”:复制中国高铁网络就能释放经济潜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时,印度首条高铁(孟买艾哈迈达巴德)仍在泥潭中挣扎。这条508公里路线原定2022年通车,因土地收购纠纷与成本暴涨推迟至2029年。
7.jpeg

截至2025年7月,仅完成310公里高架桥建设,工程进度比计划落后七年。
制约印度基建的远非资金。三条不同轨距的铁路并存导致运输效率低下,港口装卸能力比中国低60%,种姓制度衍生的劳动力分层更拖累职业技能培训。
当美国建议印度修建连接中东的铁路网时,却无视自身加州高铁因资金短缺多年未果的窘境。这些结构性缺陷警示:缺乏社会深度变革的“捷径思维”,终究难圆制造业强国梦。
多重压力下,印度对华策略出现微妙转变。外长苏杰生公开表示“不反对与中国贸易投资合作”,莫迪政府更释放信号期待中资回流。
8.jpeg

这种调整绝非道德觉醒,而是严酷的经济算式使然:2024年印度为替代中国进口多支付380亿美元;稀土管制致其电动车计划搁浅,多晶硅技术封锁使新能源战略受挫。
印度工商联合会调查显示,74%的印度企业希望引进中国技术,但仅23%的中国企业愿扩大在印投资。
这种巨大落差源于印度反复无常的政策环境,2020年以来对华商品加征高关税、封禁中国APP等举措,使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从32亿美元断崖式跌至5000万美元。
要重建信任,印度需要建立中资企业维权快速通道、外资安全白名单等制度保障,而非空头承诺。
9.jpeg

印度外交部对特朗普关税战的回应中,特别标注了欧盟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数据:2024年165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这个数字犹如一把手术刀,剖开了西方地缘战略的双重标准。当美国以贸易逆差为由挥舞关税大棒时,印度终于看清,在霸权逻辑中,新兴国家的“发展权”永远要让位于主导国家的“支配权”。
巴德拉库玛尔的哨音穿越时光回荡在德里的夏夜:没有国家能在西方恩赐下真正崛起。这条荆棘之路,终究要靠自己走通。
10.jpeg

资料来源:
美国和印度“杠上了”2025-08-05 10:49中国新闻网
澳大利亚印度裔银行家:美西方“下注”印度,但它替代不了中国2024-06-03 22:20来源:观察者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阿七说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