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彭博社在2023年6月15日发表的那篇文章,表面上建议中国听取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讲话,但实际上透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警告,仿佛中美力量对比悬殊到中国别无选择,只能顺从或面临严重后果。
彭博社那篇文章发表于布林肯访华前夕,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敏感节点。美国试图通过外交渠道缓和紧张,但媒体的论调却带着明显的施压意味。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认真对待布林肯提出的建立军事沟通机制的提议,否则就会加剧误判风险,导致不可逆转的冲突。
言下之意,中美军力差距巨大,中国如果不做出让步,就可能走向所谓的“毁灭”路径。这种表述听起来极端,但它反映了美国部分精英对自身优势的自信,同时也忽略了中国在过去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2023年,国际环境对美国并不友好。在欧洲,俄乌冲突拖累了美国的资源投入,每月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让美国财政负担加重,而乌克兰战场的表现并没有如预期般扭转局面。这让一些国家开始质疑美国武器的可靠性。
在中东,美国的影响力也在下滑,沙特等传统盟友拒绝了美国的石油增产要求,甚至在接待布林肯时出现外交尴尬。这些事件累积起来,美国意识到,维持全球主导地位越来越难,需要中国在某些议题上配合。
美国选择用媒体警告的方式,或许是因为直接对抗的风险太大,而舆论施压能测试中国的反应。
文章的核心是中美军力对比的分析。彭博社强调,美国海军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形成全球投射能力,而中国当时只有两艘滑跃式航母,起飞效率较低。
空军方面,美国的F-22和F-35被视为隐身技术的巅峰,中国歼-20虽已服役,但数量和经验不足。火箭军虽是中国独特力量,但文章认为,在美国整体战略优势下,中国难以抵挡全面压力。
中国海军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开始,就进入了快速迭代阶段。到2023年,山东舰优化了设计,舰载机容量增加,标志着从训练平台向实战编队的转变。福建舰的下水,更是引入电磁弹射技术,这项进步让中国航母起飞效率提升,接近了美国水平。
中国海军的更新换代体现了系统性规划。相比美国造船业面临的维护难题,中国船厂产能强劲,2023年后舰艇总数超过美国。
055型驱逐舰的垂直发射单元从早期型号的48个增至112个,火力密度与美国阿利伯克级相当。模块化设计让升级更高效,可用率保持高位。
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投资实现的。潜艇领域,中国从依赖进口转向国产化,039型潜艇的AIP系统延长了续航,噪音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标准。
2025年,093B型核潜艇的垂直发射管增加,携带导弹射程扩展。这些细节显示,中国不是被动追赶,而是针对性强化本土防御。
空军的发展同样值得剖析。彭博社低估了歼-20的迭代速度。从2017年首飞到2023年双座版出现,中国融入WS-15发动机,实现超巡航能力。雷达系统从有源相控阵升级到光电分布式孔径,探测范围扩大。
2025年,歼-20数量超过300架,参与多场演习,模拟对抗F-35的胜率提升。这与美国F-35供应链问题形成对比,中国注重国产化,避免外部制约。轰炸机从H-6K向H-20转型,后者采用飞翼布局,隐身性能显著提高。
材料创新如碳纤维的使用,减轻重量,提升航程。这些进步源于政策支持,如“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自强。
火箭军作为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更是文章忽略的重点。东风系列导弹射程从2000公里扩展到4000公里,精度从百米级到十米级。DF-17高超音速导弹的速度和机动性,让拦截变得困难。
如今,中国导弹总数增加,固体燃料技术缩短准备时间。相比美国受中导条约限制,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五年。这种不对称力量,让西太平洋成为中国拒止区,美军航母需保持距离。文章警告“毁灭”,但现实是,中国反介入体系层层设防,任何入侵都将付出高昂代价。
中国鹰击-21导弹速度达8马赫,射程与美国战斧相当,但高超音速版更具优势。PL-15导弹射程超过美国AIM-120。到2025年,库存翻倍,生产链完整,自给率高。这些技术突破源于持续研发,融入AI和卫星支持,如北斗系统精度优于GPS。
无人化趋势也加速,翼龙-3无人机航程长,载弹量大,与有人机协同作战。海军无人艇集群干扰敌方雷达。这些创新让中国军力非线性增长,国防预算效率高,接近美国的三分之一却产出显著。
事件发生后,中美对话增多。2023年下半年,两国领导人会晤,讨论贸易和技术。2024年特朗普上台后,关税谈判重启,到2025年上半年,出现缓和迹象。中国军力持续提升,福建舰完成海试,歼-20升级,火箭军导弹部署加快。
这些进展通过“一带一路”扩展影响,减少了对美的依赖。如今,中美摩擦持续,但中国将继续通过合作加强影响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