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三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从来不是一场 “6 月 7 日开考” 的单次战役,而是一场横跨近一年的 “时间管理战” 与 “信息战”。从一轮复习启动到录取通知书到手,普通高考、强基计划、艺考、体育单招等不同路径的关键节点相互交织,一步错可能错失良机。本文系统梳理 2026年高考全路径核心日程,帮你精准踩点、科学规划。
一、高三上学期:基础铺垫与路径选择(2025 年 9 月 - 2026 年 2 月)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 “定方向、打基础”—— 既要筑牢文化课根基,也要明确升学路径组合(如 “普通高考 + 强基计划”“艺考 + 文化课” 等)。
9-10 月:启动复习,锚定方向
• 文化课:一轮复习全面启动,重点回顾高一高二基础知识,建议用 “知识清单 + 错题本” 梳理薄弱点。部分学校会组织首次高三调研考,可借此定位自身排名。
• 特殊招生预热:空军招飞信息发布(可通过学校或当地武装部报名初选);港澳高校(如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启动内地招生申请,需提前准备高中成绩单、推荐信等材料。
• 艺体生关键动作:确定艺考方向(美术、音乐、播音等)的考生需进入专业集训,体育生开始制定体能提升计划(如长跑耐力、爆发力训练)。
11-12 月:报名高峰,政策密集出台
• 高考报名:各省陆续开启网上报名(11 月中下旬集中启动),需核对户籍、学籍信息,上传标准证件照(后续用于准考证、录取通知书),逾期无法补报。
• 艺术类统考:美术、音乐等省级统考集中进行(12 月为主),考生需提前打印准考证,熟悉考点路线(统考成绩是多数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录取的 “敲门砖”)。
• 特殊招生信息收集: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的往年招生简章可重点研读(如清华强基的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选考要求、南科大综评的 “综合素质评价占比” 等),建立 “目标院校档案”。
1-2 月:阶段检验,调整策略
• 文化课:期末考 / 一模考试(1 月)将暴露一轮复习漏洞,需针对性强化(如数学函数、英语语法等高频失分模块);2 月进入二轮复习,侧重专题突破(如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理综实验题技巧)。
• 艺体生关键节点:1 月中下旬公布艺术类统考成绩及合格线,未达线者需及时转向 “纯文化课” 或选择承认统考成绩的院校;2 月部分艺术院校(如央美、中传)启动校考报名,需关注高校官网通知。
• 高职单招信号:各省发布高职单招政策(适合职业导向明确的考生),考试内容为 “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录取后无需参加 6 月高考。
二、高三下学期:多元考核与冲刺备战(2026 年 3 月 - 5 月)
这一阶段是 “多线并行” 的关键期 —— 文化课冲刺、特殊招生报名、体检等事项集中叠加,需精准分配时间。
3-4 月:政策落地,报名扎堆
• 高考体检:全国集中开展(3 月为主),需空腹参加,视力、色觉等项目直接影响专业报考(如色盲考生不能报考医学、化学类专业),体检报告如有异议可申请复核。
• 特殊招生报名高峰:
◦ 强基计划:39 所 “双一流” 高校发布招生简章(3 月底),4 月开启网上报名(阳光高考平台),需上传竞赛获奖证明(如奥赛国二及以上可破格入围)、高中成绩排名等材料。
◦ 高校专项计划:面向农村 / 贫困地区考生,3 月公布简章,4 月完成报名及资格审核(需户籍、学籍双达标),部分院校要求提交 “农村生活实践证明”。
◦ 体育类统考:4 月进行专项测试(如田径、球类),考前需确认考试项目(各省略有差异,如山东含 100 米、立定跳远、铅球三项)。
5 月:回归基础,研究志愿
• 文化课:三轮复习聚焦 “基础题 + 高频考点”,减少难题攻坚,建议按高考时间模拟训练(如每天 9:00-11:30 练语文,培养生物钟)。
• 志愿预习:高校招生章程集中发布(需重点看 “专业录取规则”,如 “分数优先” 还是 “志愿优先”);多参加高招咨询会,直接向招生老师确认 “选科要求”“转专业政策” 等细节。
• 高职单招收尾:4 月下旬至 5 月公布录取结果,未录取考生可继续备战 6 月高考,不影响后续志愿填报。
三、高考季:考试、校测与志愿填报(2026 年 6 月)
6 月是 “决战月”,高考、校测、志愿填报环环相扣,节奏紧张。
6 月 7-10 日:全国统考
• 传统高考地区考 2 天(6 月 7-8 日),新高考地区(如山东、浙江)延长至 4 天(6 月 7-10 日),选考科目(如物理、历史)安排在后续日期,需注意准考证上的具体时间。
• 考后建议及时估分,尤其对强基计划、综评考生,可提前准备校测内容(如清华强基校测含 “学科基础测试 + 综合面试”)。
6 月中下旬:校测与资格审核
• 强基计划 / 综评校测:高考后 1-2 周集中进行(6 月 15-25 日),笔试侧重学科深度(如数学难题、物理实验设计),面试常考 “热点问题分析”(如 “AI 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部分院校含体育测试(如立定跳远、肺活量)。
• 军警类院校关键动作:公安、军校启动政审(需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证明)、体测(如男生 1000 米跑、女生 800 米跑),未通过者无法参与后续录取。
6 月 24 日后:查分与志愿填报
• 各省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及批次线(6 月 24 日左右),新高考省份同时公布 “一分一段表”(精准定位排名)。
• 志愿填报分批次进行(6 月 26 日起):新高考省份填 “专业 + 院校” 组,传统高考省份按 “平行志愿” 规则填报,提前批(军警、艺术、强基)需优先填报。
四、录取阶段:等待与确认(2026 年 7-8 月)
• 7 月:提前批、本科批依次录取,强基计划录取结果早于普通批(7 月初公布),被录考生档案将被 “锁定”,不再参与后续批次。
• 7-8 月:录取通知书通过 EMS 寄送(可凭准考证号在邮政官网查询物流),需核对 “校长签名”“学校公章” 等防伪标识,避免诈骗。
• 8 月下旬:高职专科批录取收尾,考生可开始准备入学材料(如档案转接、党团组织关系证明)。
给考生和家长的 3 条关键建议
1. 动态跟踪政策: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阳光高考平台是权威信息源,尤其新高考改革省份,需重点关注选科要求、志愿规则变化。
2. 避免时间冲突:艺考生 2 月校考与文化课复习可能冲突,建议 “校考选 2-3 所核心院校,其余精力保统考”;强基校测与高考后放松期重叠,需提前预留 1 周备考时间。
3. 家长做好 “信息员”:考生专注复习,家长可负责整理材料(如竞赛证书扫描存档)、记录关键节点(用日历标注报名截止日、校测时间),避免因琐事分散考生精力。
高考是一场 “系统性工程”,从 9 月的一轮复习到 8 月的录取通知书,每个节点都藏着 “机会” 与 “陷阱”。结合自身路径(如竞赛生主攻强基、农村考生抓住专项计划),提前规划、精准踩点,才能在这场战役中从容胜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