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8月1日起,对印度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同时还指责印度进口大量俄罗斯石油并在国际市场中牟利。
据央视报道,特朗普在8月4日再度威胁印度,将大幅度提高印度输美商品关税,这次特朗普对印度再次“开火”,丝毫不留情面,说掀桌子也不为过。
可以说这半个月的时间里,特朗普就没说过印度一句好话,反而对印度展开了密集攻势,又是侮辱又是施压,根本不给印度喘气的机会。
早在7月底,特朗普就讽刺印度是“死亡经济体”,暗指印度经济乏力。
后来听说印度国营炼油商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特朗普内心还有一丝丝窃喜,认为印度“孺子可教”,可莫迪转头就公开宣布:将继续购买俄罗斯原油,不会因外界施压而改变国家政策。
莫迪的否认让特朗普颜面无存,为此,特朗普不断对印度发难,除了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原油,还说他购买俄罗斯军火,是帮助俄罗斯对付乌克兰,为其提供经济援助。
对于对特朗普的言论,印度的反应很坚决。
印度外交部公开表态称,美国的指控不公平、不合理,印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捍卫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
商务部长戈亚尔则表示,印度将继续追求“公平、互利的贸易协定”,并希望通过沟通解决争端。
在实际操作层面,莫迪政府内部正评估可能受到的冲击,并准备在9月前推出一项总额高达270亿美元的出口促进计划,以缓解对美出口遭受重创后的经济影响。
尽管印度政府尽力维持表面上的克制,但在国际战略格局的较量中,莫迪政府的政策空间正在急剧收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莫迪已经无计可施,回天乏术,他甚至敦促印度百姓购买本土商品,这一做法显然不是最优解。
那么,特朗普为何会对印度大打出手?要知道他们之前一直关系交好,如今这种局面,就连印度政府也在感慨:印美关系跌入30多年来最低谷。
其实,特朗普之所以对印度翻脸掀桌子,表面上看是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军火,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里面。
美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印度的3根战略支柱已然垮塌。
第一根支柱:印度军事上的弊端。
5月份的印巴冲突,都以为印度能大展身手,在国际上出出风头,没曾想却被巴基斯坦一下撂倒,损失惨重,其中还包括6架战机,以及一些被巴军炸毁的前线指挥所。
这场战争让印度颜面无存,特朗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印度如此不堪一击,还谈什么“龙象之争”,中国只是随便武装了一下巴基斯坦,就能打得印度落花流水。
特朗普也意识到印度对美国的战略价值还得重新评估。
第二根支柱:美国将产业转移印度的想法破灭。
这也是因为印巴冲突导致的,特朗普认为印度军事实力太弱,一旦把产业转移到印度,万一巴基斯坦又给他来一棒子,那美国的产业也将面临被毁,更何况,印度还暴露严重的电力问题,这些美国产业真要是转移到印度,来个停电都够呛,加上印度港口效率低下,就算在印度生产了产品,如果高效运回美国也成了难题。
所以,美国这一想法也因为印度自身问题导致破灭,特朗普能不来气吗!
第三根支柱:印度地缘杠杆价值微乎其微。
美国与印度交好,原本是想着印度可以制衡中国,结果并没有达到特朗普的预期,反而不断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武器,甚至利用俄罗斯的低价折扣油,在经过炼化后高价卖给欧洲市场,从中赚取差价进行牟利。
这种做法本来就和特朗普的设想背道而驰,既然印度地缘杠杆价值实现不了,那留着还有啥用。
在三根战略支柱接连垮塌的背景下,莫迪政府已也迎来执政以来最严峻的外交与经济危机。
一方面无法向国内交代为何“密友特朗普”突然翻脸掀桌子,另一方面也没有可替代的西方合作对象愿意在当前背景下出手支持。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印度似乎正在失去大国之间的周旋能力。
于是问题就变得极为尖锐:印度还有没有退路?唯一的突破口,是否真的只剩下中国?
其实,这个困境还得印度自己去突破,因为中国救不了,也不能救。
这些年,中印之间的边境摩擦、长期的不信任以及意识形态分歧,构成了中印关系的“硬性边界”。
然而从经济与战略现实来看,印度确实在对华关系中还有潜在空间可以操作。
近年来,中印双边贸易保持高位,2024年总额达到135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印度虽然有意识地在减少对中国产业依赖,但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产能优势。
在当前美印关系急剧恶化之际,适度稳定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反而可以减缓印度受到的战略挤压。
更关键的是,中国目前正着手推动RCEP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若印度愿意在亚太多边合作中重新考虑参与角色,将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会“拯救”印度,这与中方的立场有关,中国绝不会出手“拯救”始终持敌意、政策反复的国家。
因此,印度若想真正摆脱困局,需要主动调整自身政策,而非寄希望于外部救援。最现实的选择,仍是印度回到理性外交轨道,重新评估在美中俄三角关系中的战略定位,摆脱个人领导人之间“情绪外交”的陷阱,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性协调机制。
特朗普此次对印度的态度转变,不仅暴露出莫迪政府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也再一次提醒所有国家:国际战略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任何过度依赖单一伙伴的政策,最终都可能变成被操控的筹码。
印度若要真正迈入大国之列,就必须打破对美依赖、对俄迁就、对中敌视的逻辑,从内部结构与国际战略上重新出发。
此刻的莫迪,确实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固守传统战略路径,还是选择在夹缝中主动突围,将决定印度接下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地缘命运。
而中国,或许不是救命稻草,但可能是唯一愿意坐下来商谈的对象。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