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关于杨紫演技争议的讨论突然炸了。
这位国民度超高的90后小花,手握《家业》《生命树》等五部待播剧,但超话里粉丝都在担心她的表演路径越走越窄。
从《香蜜沉沉烬如霜》爆红开始,六年时间拍了七部同类型古装剧,角色清一色是机灵倔强的少女,连抿嘴瞪眼的微表情都像复制粘贴。
这种被市场驯化的创作惯性,或许才是内娱中年女演员最危险的职业陷阱。
马伊琍五年前在白玉兰论坛说的"演员要警惕表演舒适圈",现在被翻出来疯狂转发不是没道理的。当《沉香如屑》里杨紫对着绿幕落泪时,观众甚至能预判到她的眼泪会在第几秒滑落。影视工业流程化生产带来的副作用,正在批量制造"演技模板人"。这种困局背后是资本对安全牌的疯狂迷恋——平台方拿着用户数据画像,要求演员重复已验证成功的情绪模式;制作方把观众调研报告里的"讨喜要素"塞进剧本,最终导致演员成为大数据算法里的固定参数。
对比同期花旦的转型路径更令人唏嘘。谭松韵靠《以家人之名》撕掉少女标签后,转身在《请叫我总监》里演活社畜;周冬雨去年在《燃冬》里挑战边缘人物完全颠覆形象。反观杨紫工作室公布的剧本邀约,近70%仍是古偶IP改编。行业惯性像温水煮青蛙,等意识到需要突破时,往往已经错失转型黄金期。就像刘敏涛在采访中说的:"观众对女演员的耐心有效期,可能比酸奶保质期还短。"
剧组探班时看到的情况更值得玩味。《生命树》里杨紫为演女警增肌塑形,素颜出镜时法令纹明显,但监视器里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亮。这场自我博弈或许会开启新纪元,就像海清拍《隐入尘烟》前推掉所有商业活动,用半年时间在西北农村重塑身体记忆。观众永远会给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演员留票,但资本和流量编织的糖衣炮弹,才是真正要打破的第四堵墙。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