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新剧《家业》预约量飙到六千万,观众却开始讨论演员吃老本的现象。
这两年古装赛道不断复制粘贴的少女角色,让观众对"模板式演技"积压的怨气彻底爆发。尤其是看到《生命树》里女警角色和网传的民国创业剧,粉丝都在期待她能突破古偶舒适区,结果爆出她可能还在重复老套路。这种既要转型又舍不得流量的拧巴状态,直接把马伊琍五年前那句"别用惯性演戏"顶上了热搜。
真正戳中观众肺管子的,是演员集体陷入的"安全区魔咒"。现在打开电视机,三十多岁演员扎堆在古偶里演初恋少女都快成行业奇观了。前有刘涛《星辰大海》扎马尾被群嘲,后有章子怡《上阳赋》强扮及笄少女翻车,这些前辈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偏偏资本方还在疯狂投喂同质化剧本,搞得演员像被按在流水线上的玩偶。杨紫《香蜜》时期的灵动是老天赏饭,但五年八部古偶的强度,再好的演技也会被模式化榨干。有网友统计过,她近三年哭戏有76%都在重复"抿嘴+红眼眶+颤抖"三板斧,这种肌肉记忆式表演连AI都能模仿了。
最近豆瓣小组扒出来的对比图更扎心,《沉香如屑》和《长相思》的服化道跟连连看似的,换个滤镜就能串戏。这种情况真不能全怪演员,现在影视寒冬逼得制作方只想打安全牌。去年某平台高管在行业论坛上坦白,S+项目选角首要考虑的是演员的粉丝基本盘,演技突破反而不是重点。这就像恶性循环,观众骂演员不进步,资方却只敢给已经验证过的人设,结果越骂同质化越严重。
不过话说回来,观众审美早不是五年前那个水平了。去年《风吹半夏》里赵丽颖演商界女大佬,观众照样买账。今年《漫长的季节》里李庚希把底层少女演得入木三分,这些例子都说明市场在变。观众不是不接受演员转型,是看不惯既要转型红利又放不下流量密码的投机心态。就像当年周迅拍完《如懿传》被群嘲,转头用《功勋》里的屠呦呦打脸所有人,这才是演员该有的破局方式。
现在最可惜的是杨紫手里明明有《生命树》这种正剧资源,网传的民国剧也有大女主逆袭的张力,结果被爆出签约卡在团队对商业价值的纠结。粉丝都在呼吁她学孙俪当年拍《甄嬛传》的魄力,用半年时间死磕剧本。与其在古偶里消耗灵气,不如学倪妮接《西出玉门》这种冒险题材,用反差感打破观众固有印象。毕竟观众骂得狠,说到底还是对她有期待。就像网友说的,宁可看她转型失败,也不愿意看她困在少女滤镜里自欺欺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