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20

收藏

分享

历史学家这错误在于不懂军事:袁绍不用沮授、田丰的计策所以失败

这才是战争 · 4 天前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失败,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可是实力强大占尽优势的袁绍为何失败,向来众说纷纭。其中很多历史研究者把袁绍没有接受开战前沮授、田丰的建议看做袁绍失败的一大原因。这也是史学界较为流行的观点。
那么是不是真的如历史研究者说的那样呢?其实未必。
在袁绍决定出兵攻打曹操之前,沮授、田丰提出的建议是:“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这个建议可以看做一个战略谋划。众多历史研究者把这个建议看成是一个妙计,其实不过是以成败论事,以当时袁绍、曹操的实力对比,袁绍采取攻打曹操的决策并无问题,失败是另有原因,并不在于未采纳沮授、田丰的建议。
(《三国演义》沮授剧照)
那我们就来一句句分析沮授、田丰的战略谋划。
一、“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第一句话没有实际意义。《孙子兵法》开篇就说“五计七事”,其实讲的就是知己知彼,也就是正确分析敌情我情。在这段话中,沮授、田丰分析了袁绍面临的实际情况,这是“知己”;但对曹操情况的分析没有,这是“不知彼”,实际上在这方面曹操所统治的地区所受战争破坏程度远甚于袁绍,曹操的情况远比袁绍差。既然曹操的情况比袁绍差,这句话就没意义了。
二、“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

这是沮授、田丰建议中最有见地的一句话。袁绍对上曹操优势极大,只有两个劣势。一个就是从袁绍到下面的谋士、将领能力都比曹操方面差。这是袁绍性格缺陷导致的。袁绍这个人手下可谓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是有个条件的,那就是这些人的能力比袁绍本人差,袁绍容不下强过他的人。但这一条已经无法改变。
另一个就是在政治上处于被动,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占据了道德和政治上的制高点。所以沮授和田丰这条建议就是试图扭转这点。不过这是长远的事了,对眼前作战并无直接效果。
(《三国演义》田丰剧照)
三、因此沮授、田丰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实际作战运用是关键。

“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这一条其实是对刘邦打项羽战略的模仿,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来一一解读。
1、沮授、田丰这一战略规划总的意图是:

通过派遣分部队袭扰曹操边境,来疲敝曹操,自己整军备战积蓄实力,以逸待劳。当削弱曹操力量后再谋求胜利。也就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不过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那么这个战略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能否疲敝曹操。

(《回到三国》曹操剧照)
当年刘邦打项羽,所用战略是三管齐下:正面战场,侧翼发展,后方袭扰。分别由刘邦本人、韩信、彭越担任主角。刘邦负责正面拖住项羽;韩信负责发展侧翼,形成对项羽的一翼包围,取得战略优势;彭越负责在项羽后方袭扰,打击项羽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而这三个战场连起来,就是对项羽外线作战整个一条战线。
(《楚汉传奇》刘邦剧照)
沮授、田丰的战略谋划其实就是对刘邦这一战略的模仿。特别是对彭越打击项羽后方的模仿,试图用精锐骑兵对曹操的袭扰,降低曹操的作战潜力,进一步扩大袁绍对曹操的优势,最后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原因就在于沮授、田丰没搞清楚内线作战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我们翻开各种各样的涉及军事的历史书籍,可以发现一般来说对外线作战的优势是这么描述的:利用外线作战的优势,在几个战略方向对敌分进合击,使敌难以应付,最后形成合围。
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
对内线作战的优势是这么描述的: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各个击破,打破敌人合围。
这句话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两段单独的描述都没有任何问题,可如果把两段话放在一起,问题就来了。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咦!怎么外线作战的优势就是内线作战的优势呢?那到底哪个优势啊?这不奇怪了么。
哈哈,其实很正常,我们绝大部分的历史作者写东西是唯结果论,最终结果是谁打赢了,他就去找几条理由给他列上去。至于能否成立就再说啦,表面上通就行。
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谁对谁有优势,只在于谁能够把握其中规律,正确运用。
那么真正的关键到底在哪?
外线作战是一个向心运动,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自然越向内运动,力量就越强。那么最弱的时候自然是最分散的时候。
内线作战是一个离心运动,也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不过越被压迫,力量就越弱。那么最强的时候自然是辗转腾挪空间最大的时候。
内外线作战是时间权和空间权在作战过程最充分表现的一个过程。
外线作战,关键就在于要协调一致,精准把握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长短,不能给敌人有机动作战的时间差。
内线作战,关键就在于把握态势,精准分析机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时间差来打击敌人。
两者的平衡就在于外线对内线压迫时,会不会形成内线军队空间移动的时间差。
理论是这样子,那么在实际作战运用中。外线作战就在于两点:一、不露出破绽让敌人机动,意思就是自己各个方向的行动是完全协调的,占领要点再做前进,不孤立不突出,不分并不冒进,准确计算各方向前进的距离和敌军突袭所需的时间,这样子敌军虽有空间但无空隙可以利用,因此得不到打时间差的机会;二、让敌人定在原地没法机动。这个操作起来稍简单一点。
(《楚汉争雄》项羽剧照)
刘邦打项羽,就是第二种,让项羽没法机动。为什么项羽不能进行机动呢?因为刘邦的主力大军在缠着他,项羽哪怕脱离接触,也只能做短时间的脱离,之后必须迅速赶回前线。正因为项羽被刘邦主力缠住,韩信才能够在河北进行发展,对项羽形成战略上的一翼包围;彭越才能够在项羽后方进行骚扰,破坏项羽的后勤补给、经济发展、战争潜力。
彭越并没有过什么辉煌胜利,反倒屡战屡败,但他却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与韩信、英布并列。攻灭项羽,彭越功高,被封王。这是有原因的。但是彭越的成功,先决条件是刘邦主力吸引住了项羽。所以这里顺便说一句,任何一个鄙视抗日敌后战场的人都是不懂军事的,同时忽视正面战场作用的人也一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必须相辅相成。
关于这个问题,我讲解过多次了,以前在讲解“声东击西”的时候也讲过很多次,主力声东,别军才能击西。因为你得限制住敌军的空间权,为你的分部队去创造出有利的战场条件。外线打内线,也是这么个道理。
4、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沮授、田丰的战略谋划空想成分太多。

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派出精骑骚扰曹操边境就能疲敝曹操以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太天真,按他们的设想,那当年匈奴骚扰汉朝边境的力度可要大的多,可汉朝的实力因此就极大消耗了么?事实是,不过是挠挠痒罢了。汉朝的实力一年比一年壮大。
要想达成对曹操战争潜力的破坏,袁绍的主力大军必须看住曹操的主力大军,让曹操动弹不得,然后再用精锐骑兵对曹操腹地进行破坏性袭击。如果是这样,那已经是和曹操全面开战了。意思就是沮授、田丰的主意破产了。
而沮授、田丰的主意是让袁绍主力屯兵黎阳,待个三年。袁绍十万大军待在黎阳,无所事事,这三年为了供养这支大军,河北四州自己得付出多少代价?这就是《孙子兵法》里那句话: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沮授、田丰的主意到底是疲敝曹操还是疲敝袁绍?这整个就是无间道。

袁绍主力待在黎阳是形不成对曹操压力的。曹操的机动自由并不受限制,曹操对袁绍从黎阳南下早有防备。从白马到延津到官渡,曹操设置了层层堡垒。反过来说,曹操反而用较小的兵力看住了袁绍的主力。沮授、田丰的战略,这是在为曹操主力机动自由创造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还让袁绍最宝贵的骑兵资源去渡过黄河做这样的行动,这是在送大礼,肉包子打狗。分部队背水出击,深入敌后,主力远在几百里之外看戏,翻遍全世界的军事史,能找出同样的战例吗?骑兵实力是袁绍几十倍的北魏都不敢这么做啊。这些骑兵过了黄河,再想回北边那就难了。按这样打,曹操会有很多机会招降袁绍的骑兵,获得袁绍的战马。这整个就是严重的资敌行为。
最后再从后人眼光、上帝视角来看。曹操身处四战之地,用短短几年时间击破吕布、袁术等一干群雄,发展势头非常之快,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在急剧膨胀中。之前袁绍北有公孙瓒,因此必须首先解决自己两线作战问题,现在已经腾出手来,必须给曹操施加强大的压力,不让曹操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不是不痛不痒派点骑兵去骚扰。这能有什么效果?
袁绍需要的是使劲的施压,让曹操喘不过气。从这个角度,沮授、田丰的建议也是在资敌。
按沮授、田丰的主意,不出三年,那不是“事可坐定”,而是“攻守之势逆也”。
所以我以前说过,用孙权评价鲁肃的话来评价沮授、田丰那是最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 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举报

作者历史、军事水平有巨大偏差,田丰、沮授计策是看准了袁、曹两军的差异,袁军虽众,而勇猛不及曹军,曹军虽猛,而粮草不及袁军,所以要以我之长,对敌之短,袁军利久战,曹军利速战,历史上袁绍想速战速决,结果被曹操击破,这一点田丰、沮授是看得清清楚楚,荀悠、郭嘉也看得清清楚楚!袁绍不用田丰、沮授之策大败而归是必然的,用田丰、沮授之策,历史必定改写,其实袁绍不会用田丰沮授之策,郭嘉也是看得清楚的,官渡之战其实是统帅无能啊,而非谋士不行!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断章取义,田丰的主张是曹操已解决徐州刘备导致战机已失,冒然出兵难以速决,会导致民众厌战情绪,对以后统一的政策引导增加难度,此时应该静观其变。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其实沮授田丰之计。乃是万全之计。还有,作为能在青史留名的智者,他们早就看透了袁绍的为人,真正对上曹操,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看法是对的。现在有一类人,不断的挑战历史的常识,却拿不出来过硬的论据,徒惹人笑。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我觉得不是沮授和田丰内不能办,那是因为他们太了解袁绍了。不得已采用那样的策略。因为主汰将骄,一旦决战失败就危险了。袁绍决意攻打曹操沮授立马把家财散给本宗人。官渡之战袁绍精锐尽丧,几个儿子各自为政。就这样曹操还是用了五六年时间。田丰的策略是左右进攻,曹操救左,我则攻右,救右则攻左。袁绍人马远多于曹操,而曹操还要四处防守。公元200年曹操亲征刘备,田丰立改变原来策略向袁绍建议立马攻击曹操后方。可是袁绍根本没有听。战时的消耗是平时的十倍,更容易拖垮曹操。沮授田丰不这样做还是因为袁绍太迟疑了,而且又自大。官渡之战时许攸建议趁曹操跟我们相持在官渡,派一支军队奇袭许昌。袁绍根本不听并讲:吾当先取操。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小编没有说沮授提建议的原因——因为袁绍实力远比曹操强大,沮授说该着急决战的是曹操,互相消耗袁绍优势只会越来越大,没必要和弱小的敌人孤注一掷,万一输掉连退路都没有了!这话无论袁绍还是苻坚都充分验证了!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袁绍想一举打垮曹操!战略上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于他用人不善,许攸建议他奇袭许昌他不采纳,结果许攸叛逃!袁绍的失败是错过了所有正确选择的结果!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你知道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也应该知道"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吧,所以沮授田丰的计策中指出本方的弱点,这个没有一点问题。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力保乌巢。曹操坚持不了一个月了!
回复 · 4 天前

举报

大军屯于黎阳,如同曹操的头上吊了一把剑,一旦有变就可以随时大举进攻,曹操必须出动绝对主力才能顶住。曹操四周都是敌人,袁绍大军一旦驻屯,曹操南方的军阀就敢于进行骚扰甚至猛攻,曹操的主力一旦南下,就不能顶住袁绍的进攻了。如果袁绍的精骑进攻边缘地带,如果曹操回师攻击,骑兵可以快速离开,同时黎阳的部队可以进攻作战,曹操收尾难顾。如果曹操不管,袁绍的精骑数量不会少,可以大举破坏曹操的根据地,曹操的粮食没了,怎么打仗?这个打法核心是压迫,把优势变胜利,但速度慢,曹操出现漏洞才能充分发挥好。觉得作者的思想是静态的,大军驻屯黎阳,他就觉得他们只会坐看,不会进攻,精骑也只是小股骑兵骚扰。如果袁绍动用曹操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进行出击,曹操怎么办?主力在黎阳,走不得。可主力不动,袁绍的骑兵就一直打击曹操的腹地,甚至直插许昌,曹操的防守体系就崩溃了。所以,田丰的谋略没有问题。
回复 · 4 天前
123下一页
这才是战争
TA还没有介绍自己。